當前位置:首頁 > 武俠仙俠 > 傾城一刀 > 章節目錄 第11章 被塵封的歷史

第11章 被塵封的歷史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小秋昨晚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翻閱了包括金庸所著的袁崇煥評傳在內的大量的歷史資料,如明史演義等等,卻意外發現,數百年前那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一幕幕悲壯感人的畫面,時至今日,已經無法一個簡單的是字或非字來判斷,也就是應了那句老話,歷史是一個你要什麼她就給你什麼的妓女,如果你不用心去思索,那你就永遠無法發現那些即將被湮沒的真相。。。。。

輕輕吹開那覆蓋在表面的黃塵,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歷史英雄活生生地出現在眼前,小秋再也忍耐不住,只有任那無言的淚水肆意流淌,人們都因為羅貫中的一本《三國演義》而瞭解三國那如許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雖然《三國演義》反應的事實不是一段公正的歷史,但終究是讓千載之前的英雄人物重現於人民面前,而大家似乎都忽略,僅僅在幾百年前的明末,有更多的讓人熱淚盈眶的英雄人物出現過,雖然大部分不為世人所熟悉,但無法承認,正是他們這些人構成了我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

那些人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小秋都略過不提了,這裡只說幾個為人誤解的人。

第一個被人誤解的就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因為明朝的亡國,朱由檢向來被認為是昏君,但事實的真相又是如何呢?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這是歷史上記載的朱由檢的生活,單以勤勉而論,在幾千年來的皇帝中,崇禎算得上第一人了,而面對陳圓圓這種傾國傾城的美色,尚能毫不動心,譴其出宮,這種大定力又有幾人能做到呢?但明朝終究是滅亡了,一是因為崇禎接下來的是怎樣的一個爛攤子,二也是因為崇禎為人多疑的性格,不知道用人不疑,短短十七年間換了五十個大學士,也就是宰相,十四個兵部尚書,也就是國防部長,如此而已,豈有不亡國之理!崇禎到最後還是死了,上吊自殺的,他最後留下一首絕命遺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與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以一人。”

他到最後面還是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性格導致明朝的滅亡,仍然在責怪群臣辦事不利,這明顯是他推搪責任的話!但他最後那句話呢?

“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以一人。”作為一個皇帝來說,尤其又在最講究“入土為安”封建思想的明朝,在最後能說出這樣的話來,無論是作戲也好,其他什麼也好,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作戲的可能性很小。

面對這樣一個皇帝,面對這麼一封遺書,小秋無言以對,只能說三個字,“了不起!”

第二個我要說的投降滿清的名將祖大壽!

提起祖大壽,人們往往只有一句話,賣國賊!然而,事實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祖大壽是遼東督師袁崇煥手下屬一屬二的大將,京師保衛戰時率軍從錦州南下增援,結果在半路聽聞袁崇煥下獄的訊息,一怒之下,帶兵反出關外,後來接到袁崇煥從獄中寫來的信,伏地大哭,曰:“督師有信來!”遂率兵復援京師。京師大捷後,祖大壽上書,願削職為民,為皇帝死戰盡力,以官階贈蔭請贖袁崇煥之“罪”。袁崇煥還是被殺了,但祖大壽仍然緊記“以國為重”,率領袁崇煥舊部,這支大明最精銳的部隊,駐守寧遠、錦州、大淩河等要塞,抵禦清兵的入侵。崇禎四年,祖大壽奉孫承宗之命守大淩河城,八月,城才修了一半,皇太極以傾國之師,把大淩河城團團包圍住。祖大壽突圍不得,援軍又被擊退,只能閉城堅守。皇太極不斷地送信勸他投降,他都不予理睬。堅守了叄個月,城裡糧食吃完了,開始殺馬吃。馬殺完了,開始吃平民百姓。平民百姓吃光了,開始吃軍中的老弱病殘。軍中的老弱病殘也吃光了,接下去就該是健壯將士的互相殘殺了。無論如何,城是沒法再守下去了,所有的將領,除了副將何可綱,都認為只剩下投降一條路了。於是祖大壽長嘆一聲:“人生豈有不死之理?但為國為家為身,叄者並重。今既盡忠報國,惟惜此身命。”於是殺了誓死不從的何可綱,與皇太極在城外設壇盟誓,算是正式投降了。然後他向皇太極獻策,他願意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裡當內應,皇太極滿心歡喜。但祖大壽進錦州城後就抵抗清軍。皇太極惱羞成怒,兩次御駕親征攻打錦州、寧遠,都無功而返。祖大壽又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禎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傾國而來包圍錦州城。這一次整整圍了一年,洪承疇的十四萬援軍在松山被擊潰,洪承疇投降;祖大壽糧盡援絕,城中又開始人吃人,只好再次投降。

縱觀祖大壽這一生,最後至死,仍然沒有為清朝打過一仗,沒有嚮明朝出過一兵一卒,這算不算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呢?為報袁崇煥知遇之恩,不惜削職為民,而為國而戰,又不惜忍辱負重,投降皇太極。

慷慨赴義者是英雄,忍辱負重者又何嘗不是英雄呢?

第三個被人誤解的就是張獻忠,一提起張獻忠,大多數只記得他立的那塊七殺碑,“天以萬物予人,人無一物予天!殺!殺!殺!殺!殺!殺!殺!”,而認為張獻忠只是一介屠夫,確有史書記載,張獻忠入川時,為鞏固政權,的確殺了不少人立威,但後來清軍肅親王豪格領優勢兵力進軍西南時,張獻忠是怎樣做的呢?

當時的優劣之勢非常明顯,想要取勝已經不太可能了,但張獻忠沒有撤退,更沒有逃跑,為了北上陝西抗擊清軍,張獻忠決定放棄成都。並“盡殺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撲殺之”。他對孫可望說:“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為人所擒,汝終為世子矣。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為了共抗滿清,他死前下令讓義子孫可望歸降那他反抗了一輩子的明朝,這是何等胸襟?而那句“我亦一英雄,不可留幼子為人所擒”又是何等氣魄?

也許這句話還帶有安撫孫可望的意思在內,讓孫可望能安心歸降明朝,以抗滿清,但需要怎樣的決心才能完全下這種舍小家保大家的命令?

且不論他這個命令是對或是錯,現在看來,他這種行為是極其不可取的錯誤行為,但英雄一詞,張獻忠當之無愧。

但遺憾張獻忠的義子孫可望沒有領會到他的這種國為家先的思想,在以後的戰鬥中嫉妒賢才,暗算比自己強的李定國,終於導致了抗清的失敗。

以上的三人僅僅是明末無數的堪稱豪傑之人中最被人誤解的三個,如熊廷弼,袁崇煥等熟為人知的我就不提了,象這種人,不在少數,也不在一個兩個,我們中華那不屈的脊樑就是由這些人支撐起來的!

這也僅僅是小秋的一家看法,對與小秋持不同意見的人,小秋歡迎大家來書評區與小秋討論。

小秋另外又開了一本都市小說,《遊蕩在城市的僱傭兵》,喜歡看都市軍事的朋友可以去隨意看看,謝謝大家支援。

但小秋的主要精力還是集中在這本《覆雨翻雲後傳之傾城一倒》上,小秋希望能透過自己不懈的努力能為大家重現那一段錯綜複雜,說不出誰對誰錯的歷史,也希望能以戰楓為主線,譜寫出那一幅由無數的英雄組成的悲壯如血的巨幅畫卷,那一曲如訴如泣的英雄悼歌。

還請大家繼續支援,謝謝!

如果您覺得《傾城一刀》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www.51du.org/xs/359601.html )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新增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