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言情 >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 > 章節目錄 第46章 故都的秋4

第46章 故都的秋4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柳宗元苦笑,心中有些憂慮: “永貞革新,該是指時下我等同二位王大人施行的新政,新政敗了?"

劉禹錫想到楚棠說的話,表情也凝重起來。二位王大人,是指王叔文和王伍,二人曾經是太子的侍讀,太子登基後受到重用。二人皆有救時之心,志在革新,破除時弊。他和柳宗元是同榜進士,又與王叔文相善,認同二王的變革主張,所以也參與到了新政之中,目前形勢頗好。可聽水鏡的意思,革新之舉分明不會長久!

"王大人日前與我提起,俱文珍對他頗有微詞,似是想借陛下之手,橫加約束。"

劉禹錫回想著,“王大人心知宦官勢大,又掌管神策軍,有意收歸兵權,莫非此事不順,遭到閹宦的反撲?"

柳宗元聽到這裡微作沉思, “陛下龍體欠安,俱文珍難免肆無忌憚,那神策軍將領大多是閹宦的親信,王大人慾收歸兵權,阻力頗大。"

這是在肯定劉禹錫的猜測了。想到這裡,兩人對視一眼,眼中俱是流露出幾分慎重。萬萬沒想到,聽個新文學,還能聽出大唐的事來!

咸陽。

嬴政眉頭微動: “革新,該是變法之意?”

大秦以變法致強,然變革阻力何其大也,若非當日君臣一心,必然難以推行。君不見那楚國的吳起,國君一去,土崩瓦解,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法保全。哪怕是商君……

他負手而立,對劉、柳二人的結局已是見怪不怪。可惜了。太極宮。

李世民微微嘆罷,有些好奇道: “這劉、柳二人不知是哪朝人事,革新雖敗,但投身其中可見進取之能,尤其是劉禹錫這兩句詩,頗見風神。"

長孫皇后道: “是啊,那柳宗元所寫,千萬孤獨,鬱結至此,恐致哀毀骨立;還有那李賀,鬱郁辭歸,英年早逝,可見是憂能傷人。”

她似乎話裡有話,李世民偏頭看著她笑: "觀音婢這是在拐著彎勸導於朕?"

長孫皇后眉眼溫柔: "自從杜甫詩中知道大唐後世種種,二哥便時常憂心,長此以往恐有鬱結,後世大唐我們顧及不到,但眼下的大唐,百姓還需要你。"

她說得切切,李世民心中感動,雖然確定了要親自教導孩子,盡力為大唐留下明君,但每每想起後世種種,他還是忍不住氣極哀極。

拍了拍長孫皇后的手背,他笑著應道: “朕知曉了。”擔憂無用,還是緊著時間,多為大唐、為後世籌謀吧!

【看完庭院秋色,我們再來看下一幅:落蕊秋意。這裡也典型地體現了郁達夫的個人審美趣味。

請大家仔細默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這一段的描寫是如何體現故都的“秋味”的?】

水鏡上出現了一幅圖,高大的槐樹下層層落蕊,右側配上段落中的文字。

北宋。

蘇軾略略讀完,開口道: "白香山後來作詩,倒是極愛槐花。"

蘇轍一聽就反應過來了,吟道:“‘槐花滿院氣,松子落階聲。’這是白香山《夏夜宿直》裡的句子,槐花清氣浸滿院中,不失為秋夜清景,但結尾又說, '早衰自無趣,不是厭承明’,想來也是從中品出了悲涼之意。"

蘇軾笑著點頭,十分得意於兄弟這一刻的默契: "白香山另有一首《暮立》詩,黃昏獨立佛堂前,滿地槐花滿樹蟬。大抵四時心總苦,就中腸斷是秋天。更是直言愁苦了。"

“但郁達夫雖寫悲涼,卻似並不以悲涼為苦。”蘇轍覺得這一點甚是有趣。“是極。”蘇軾贊同的點頭,正是這位這種格調,這篇文章在內裡才顯出了不同尋常。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為什麼是點綴呢?原來他要寫的是秋槐的落蕊,像花又不是花。一夜秋風驟,落蕊鋪了滿院,人踏上去,一點聲音和氣味都沒有,只有“一點點極微細及柔軟的觸覺”,作者此時的狀態會是什麼樣的?】

王維悠悠一笑: “此語非閒人不能道。”

【是的,清閒。】

彷彿聽到了他的聲音似的,楚棠接著道: 【王維有一首詩,《鳥鳴澗》,小學生必背,大家應該還記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陶淵明和謝靈運的眼睛一齊亮了亮,這幾句詩寫得好啊!

在講《歸園田居》時,楚棠曾提過一句王維的詩, "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用來反證“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的精妙,陶淵明本不曾留意,如今看到這首《鳥鳴澗》,方知王維的詩為何能傳世。

這幾句詩情致幽雅,動靜相襯,頗得隱逸之風,又語出自然,實為一等一的好詩!"

謝靈運也是玩味再三,水鏡曾說他開創了山水詩派,他也時常自得於自己的山水之句,可是,前有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後有王維的《鳥鳴澗》,謝靈運忽然覺得自己被比下去了。

他們的詩不僅單句佳絕,全篇亦是渾然貫通略無板滯,唐朝的山水詩怎麼寫得這樣好?!

水鏡之下的王維露出一抹笑,小學生必背,應是也在那所謂的“教材”之中?

太極宮。

李世民咂摸著: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便是後世的教育之制?後輩說得這樣尋常,難道後世……人人可學?"

他想起上一次看到的童子誦讀杜詩的影片,後知後覺地想到一個問題:後世的教育推行範圍,到底有多廣?

【因為心中悠閒,所以可以聽到桂花飄落的聲音,這種閒適我們顯然是無法體味的,王維修禪,

頗有佛性,個人感覺他這是應該是進入了一種禪定的狀態。

“桂花落”,既照應了前面的“人閒”,又照應了後面的“夜靜”,因為只有心中閒適,四野寂靜,才能聽到桂花飄落的極微弱的聲音。

郁達夫沒有聽到桂子落,卻能於清晨踏上槐蕊落成的毯,一點點感受著腳下的觸感,院中樹下,彷彿只有他一個人。人閒踏槐蕊,日靜庭院空。和王維的詩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了。如果可以的話,郁達夫和王維應該會聊得很投機吧!】

王維輕輕地笑了,看著水鏡裡的文句輕聲應道:“我亦很是期待。”

詩文不同,但情志相似,足可引為知交。旁邊的裴迪:好吧,希望你能不要勸他學佛。

【閒適處不止在此,既有觸感,又有眼見。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細紋,讓人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

看得出來,郁達夫真的很閒了,連掃帚留下的細紋都能觀察到。細膩、清閒、落寞,他從意識寫到了潛意識,最後遙想到古人“一葉而知天下秋"的深沉。他從這秋槐落蕊裡體味到了什麼呢? "無邊落木蕭蕭下”, “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深沉裡,或許暗含著對生命衰亡的思考。細細的條紋,孤獨、落寞、而又傷感,但郁達夫卻懷著賞玩的心態,將悲涼衰敗,甚至死亡,當作美來表現。】

輞川。

剛剛還很期待並暢想著與郁達夫做朋友的王維忽然住腦了,把死亡當作美來表現,他頗覺訝然:"靜觀味閒,郁達夫味出的卻隱有衰颯死氣,聽起來竟是有末世之音。"

他直覺有些不祥,哪怕郁達夫表現出來的筆觸,美極了。未央宮。

劉徹輕嘖了一聲: "過於蕭瑟,朕不喜歡。"

大一統帝國的君王,有的是無盡的雄心壯志,他實在無法與這種審美趣味共鳴。

【再看第五段,寒蟬秋聲。蟬是中國文學中的一個傳統意象,文人描寫無算,有三首詩非常出名,被稱作“詠蟬三絕”,都是唐代的。】

又是唐代?!你們唐朝是不是塞錢了啊?其他朝代的人有些不服。

“大漢的文人也不少啊。”這是日常檸檬的漢武帝。

“魏晉風流何其多?三曹、七子,嵇阮潘陸,怎麼後世人只寫大唐?”這是主要想為曹子建抱不平的謝靈運。

趙佶邊欣賞自己的新作邊面帶不滿: “是大宋不夠優待文士嗎?是朕的書畫不夠好嗎?怎麼水鏡只提前唐?"

而再次被提起的唐朝人則紛紛抬頭挺胸,不約而同地露出了驕傲的笑容:大唐,就是這麼文德鼎盛!

【這三首詩分別是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和李商隱的《蟬》,名字都非常簡單粗暴,一起看一下。

虞世南是唐太宗時期的名臣,也是著名的書法家和文學家,史書記載,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是性情剛烈,直言敢諫,還挺反差萌的,小小的身體,大大的力量。】

虞世南:???我勸你這個小女子莊重一點。太極宮。

李世民忍了又忍,還是沒忍住笑出了聲: "朕從來沒想過會有人這樣說虞卿,楚棠這後輩,當真是促狹極了。"

長孫皇后看著這些時日以來難得笑得這樣開懷的丈夫,也是微微彎唇。虞世南剛直敢諫,她也是早就知道的,能同魏徵一起把唐皇陛下諫到回內殿生悶氣,可不是“小小的身體,大大的力量嗎”?

長孫皇后覺得楚棠說得對。

【有一說一,臣子敢諫,二鳳也聽得進去,除了虞世南,還有大名鼎鼎的嘴炮達人魏徵。】跟著躺槍的魏徵:.…直言勸諫,臣子本色,怎麼了!

奉天殿。

朱元璋饒有興趣: "這個炮是火炮吧?嘴炮達人,是說魏徵說話像開炮似的?"

想起史書上記載的軼聞,老朱腦補了一下魏徵滔滔不絕地向李世民“開炮”的樣子,沒忍住就樂了。

這個諢名咱喜歡!

並不知道自己被朱八八取笑了的太宗陛下想起魏徵和虞世南一左一右勸諫自己的樣子,彷彿覺得額角又開始抽痛起來了。

魏、虞二卿好是好,但真的,誰聽誰知道。

【虞世南的《蟬》是唐代最早的一首詠蟬詩,垂矮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垂縷”,是帽帶下的冠纓,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類似;古人認為蟬餐風飲露,生性高潔,而棲於梧桐之上,就更見清華俊朗了。

因為居於高樹,所以蟬聲能傳得很遠,而不是借重了秋風的力量。很明顯這是在託物言志,以蟬自況,表明自己內在品格的高潔。

聯想到唐太宗經常誇他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虞世南寫出這樣的句子也不為過了。他最後上諡文懿,被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配葬昭陵,也算是封建時代臣子的巔峰了。】

猶自不鬱的虞世南聞言愣了愣,彷彿還有些不可置信。文為才學,懿為品德,這已是難得的美諡,陛下竟還允他陪葬昭陵!

虞世南有些心潮起伏,他生於南陳,見過後主荒淫,又見過隋末亂世,後入秦王府,輔得聖明君,兩代以來,未見此欣榮之態,他立志要在此世立功業,為百姓謀福祉,只為盡臣子之責、士人之

責,卻不想身死之後能獲這般哀榮!

陛下深恩,何以為報?

虞世南深受鼓舞,暗暗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更加持身守正、直言進諫,輔佐陛下成為萬世明君!

太極宮。

李世民心情頗好: “虞卿才高德懿,堪為人臣典範,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正是他之寫照!"

未央宮。

劉徹神情冷靜,不就是區區二十四個功臣嗎?朕一點都不羨慕,一點都不!

【另外兩人就沒有虞世南這麼幸運了。駱賓王,初唐四傑之一,以一首《詠鵝》搶佔學齡前兒童市場,和李白的《靜夜思》一起被刻入全國人民的DNA。】

眾人一愣,全國人都會念他的詩??!還能跟李白一起?駱賓王我勸你別太懸浮。

當事人駱賓王也表示很懵,《詠鵝》是他七歲時所作,詞意淺顯,勝在稚齡,辭氣猶可稱清新,這首詩在後世竟然能風靡全國???

【但其實人家並不是只會寫“鵝鵝鵝”,這首《在獄詠蟬》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儀鳳三年,百官朝天后,朝堂實際已經由武則天把持。駱賓王覺得皇后當政不合禮法,多次上書諷刺,因罪入獄。在獄中,他寫下了“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餘心”的句子,抒發自己的悲憤,詩作也是取蟬高潔的特點。】

【順帶一提,駱賓王的高光時刻應該是在後面。嗣聖元年,武則天廢掉自己的兒子自立為帝,天下大譁,徐(李)敬業起兵反對,駱賓王替他寫下《為徐敬業討武瞾檄》,其中有“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的句子,連武則天讀到後都忍不住感嘆宰相為什麼讓這樣的人才流落在外。】

太極宮。

李世民大吃一驚: “武則天是個女子?!”

他想到了所有可能性,就是沒想過武則天竟然是一個女子,還是由後位順利登上帝位!李世民在心裡捋著關係,李隆基收政復唐,李治是李隆基的爺爺,難道那武則天,是稚奴的皇后?!

李世民咬牙,很好,又想抽兒子了。

未央宮。

劉徹也是驚詫不已,無論是呂后還是竇太后,她們至多隻會垂簾聽政,明面上的皇帝還是劉家子孫,那武則天竟然直接把皇帝給廢了!

“唐朝,真是個神奇的朝代。”

咸陽。

嬴政聽到唐朝出了個女皇帝也頗有些意外,不過敢廢帝自立,冒天下之大不韙,這份魄力卻讓他生出了幾分佩服。而且那武則天見討伐檄文而能不怒,猶自感嘆人才流失,也是難得了。

嬴政想起大秦的女子,想起自己的那些個女兒,忽然冒出一個想法。要不,也給她們分配些事物?

漢初。呂雉眼神複雜,沒想到,後世竟真的有女子踏出了那一步。武則天…武則天……她沉吟著這個名字,忽然很想見她一見。

【要說駱賓王還是有侷限性,武則天怎麼不能做皇帝,外國的女帝很多呀!伊麗莎白二世、葉卡捷琳娜二世、維多利亞女王,個個功績顯赫。武則天當政也被贊為貞觀遺風,她在文舉之外另設武舉,發掘了後來的舊時大將郭子儀。從哪一方面來看,武則天的功績都值得銘記。】

武周。

武則天聽著楚棠難掩讚賞的語氣,微微笑了起來,後世聲名如何,她不想在意,不然也不會廢帝自立了。可是,沒有人聽到自己名留青史會不心生高興。她本是叛逆之舉,但後世偏記誦她的功績。武則天精神大振,有水鏡這麼一說,朝野民間的議論,倒是可以少一些了。

太極宮。

李世民想要抽李治的手生生停住,後世思想與古不同他也知曉,但沒想到楚棠會這樣推崇武則天。貞觀遺風,這個稱號肯定的不止是武則天,還有他。是了,李世民反應過來,從楚棠的角度來看,歷朝歷代都屬於中國,她不在意皇帝姓李還是武,只在意這個皇帝是明君還是昏君,武則天,很明顯是明君。

他的想法有些動搖了。

未央宮。

劉徹驚訝道: “竟然有這麼多女皇帝!”還個個功績顯赫。

“功績顯赫”這四個字他太知道意味著什麼了,張文治、克武功,富民力、定邊陲,這都是女子的功績。

劉徹垂眸,難得開始反思自己一直以來的看法。

除他們之外,各時空的女子也一陣恍惚。女帝,有那麼多女子登基為帝,還在史書上留下了赫赫聲名!她們心頭忽然一陣火熱,女子,原來並不比男子差!

但還是有許多人群情激奮: “牝雞司晨國之禍亂,武氏分明是亂唐之人!”“哼!蠻夷之邦不知禮法,我朝禮儀之邦,如何能行這陰陽顛倒之事?!”

“黃口小兒一派胡言!”

唐朝。

駱賓王得知武則天竟然自立為帝時,心中難掩憂憤,卻不想下一句便聽到她的感嘆,不由得微微怔愣。如此忤逆之言,武氏竟是生出了惜才之心麼?又聽到楚棠列舉異邦女帝,並言道武則天的功績,他的內心不禁更為複雜,難道自己當真……侷限了嗎?

【第三首李商隱的《蟬》,是懷才不遇的“牢騷語”。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棲於高枝,餐風飲露,本來就吃不飽,又為什麼還要委婉哀鳴呢?其實這是在影射詩人自己,因為品性高潔,難於飽腹,所以發出了怨恨的叫聲。

李商隱這個人還挺………擰巴的,我們下次遇到課文再詳細講吧,後面會學他的《錦瑟》。】

晚唐。

李商隱終於能體會到白居易的感受了:不是,別下次啊!我到底怎麼擰巴了你給我講清楚!杜牧撇撇嘴,面無表情地將李商隱寄來的信壓到書架最下面。豈止擰巴,是拎不清!

【我們總結一下蟬的特性,在古典文學中,它是高潔、淒寒、孤寂的, “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可以聽見它們的啼唱。”所以,那種悲涼的感覺也無孔不入,秋味也在這蟬鳴聲中,愈發深沉了。

但是郁達夫又在這裡抖了個機靈, "這嘶叫的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家蟲。”高潔的秋蟬嗎?只棲於高樹嗎?也沒有那麼玄乎,在北京就和蟋蟀老鼠一樣啦,到處都是。】

虞世南李賀李商隱:.….???

閉嘴吧,郁達夫他根本就不懂!

奉天殿。

朱元璋大笑起來: “可不是,一個知了哪有那麼多情啊趣的,滿樹叫著鬧心,跟蟋蟀耗子也沒差。這郁達夫寫得對!"

朱棣是個文化人,心裡覺得自家老爹這話槽點太多,但到底不敢開麥,只好對著水鏡上的文字使眼刀。

前面寫得都挺好的,怎麼非要扯個蟋蟀耗子呢?俗,太俗了!

【古典文學中代表文人雅趣的蟬,忽然被拉下神壇,走進了千家萬戶。大雅轉向了大俗,折射出郁達夫審美趣味中生活化、平民化的一面。大俗同樣是大雅,俗趣與雅趣,統一在了這故都的蟬鳴聲中。】

明朝。

馮夢龍高興地吟了半句俚詞: “門子壁虎兒得病在牆上坐,叫一聲蜘蛛我的哥,這幾日並不見蒼蠅過……平民妙趣,並不比文人雅趣少!"

他念的是新近整理出的民間歌詞, 《掛枝兒》。雖則詞語淺薄,但活潑靈動,比之道學言語,竟不知可愛了多少。

另一邊,張岱對郁達夫的欣賞同樣又深了幾分: “俗就是雅,雅就是俗,蟬和耗子又有什麼分別呢?依我看,郁達夫是個妙人。"

【這種俗趣也延續到了下兩幅圖景中。秋雨,許多文人也寫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雨織得又細又密,連綿不絕。可是郁達夫只說了一句話——“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來”。

息列索落這個詞用得很有意思。秋雨時常會伴隨著冷風,落葉隨風舞著,雨滴答在耳中就彷彿七零八落似的,寫得既有畫面感,又有聲音感,渲染出一片悲涼。

但他重點要寫的還是雨中的人——都市閒人。老北京的生活特點是很悠閒的,皇城根兒上,下棋逗鳥、喝茶談天、在雨後咬著煙管說些閒話,一天就過去了。這個“咬”字,就很有清閒的派頭,用得十分傳神。】

李世民輕咦了一聲: "這市民的意思,與朕想的原是不一樣?"市為交易之所,裡坊多有人居,後世這樣說,難道市坊之間已經不再區分?

他微微沉思,先前還擔心這《故都的秋》之中有黍離之悲,但看文中對所謂都市閒人的描寫,卻也不是亂離之象。或許這種悲涼,當真是郁達夫的個人審美趣味吧!

他搖搖頭,就是有些暮氣沉沉了。

如果您覺得《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www.51du.org/xs/367680.html )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新增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