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言情 > 醫漢 > 章節目錄 第17章 17、第 17 章

第17章 17、第 17 章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這天霍善獲得了好幾個新球,吃過飯後挨個看來看去,個個都很是喜歡,捨不得送給別人。

可是親叔和幾個表叔都給他送了許多禮物,霍善又想給他們送回禮,所以晚上和李長生嘀嘀咕咕了半天。

最後還是李長生耐心勸他說這麼多球他踢不過來,放著不踢會癟掉,送給別人球也可以不那麼寂寞,他才毅然和李長生約好明天去衛家給表叔們送鞠球。

至於為什麼不找霍去病帶他去,當然是因為霍去病是大司馬驃騎將軍,有很多事要忙的,他是個聰明懂事的小孩,可不能影響大人幹正事!

霍善驕傲鑽進被窩呼呼大睡。

才剛入夢,霍善就被提醒檢視任務進度,昨兒他跟著張仲景坐堂看診,三四個時辰下來接診了足足二十多個病例,現在學徒跟診任務是23/100,可謂是進展喜人。

本來這個坐堂是最適合重新整理手任務的地方,不過張仲景考慮到霍善年紀還太小,要他每天晚上看幾個時辰病例著實不太合宜。

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張仲景少年時期遍讀經籍,結果最吸引他的卻是《扁鵲傳》中的內容,只覺扁鵲的望診技巧簡直神乎其神,恨不能自己也能來個奇遇,跟扁鵲那樣一看便知患者五藏癥結。

這種由衷生出的嚮往,也讓張仲景開始研讀醫書,並在同郡中尋找名醫追隨對方學習。

李時珍說在明代他會被稱為“醫之亞聖”,有些人為了賣書甚至還會省略兩個字直接稱他為“醫聖”,甚至煞費苦心為他“出土”了一座題有“漢長沙太守醫聖張仲景墓”的墓碑。

怎麼說呢,光是那串字首就給人一種槽點太多以至於完全無從吐槽起的感覺。

萬惡的書商為了把書賣出去簡直無所不用其極!

這其實也不稀奇,但凡落到了讀書人手上,誰還沒幾個玄之又玄的傳奇故事?

其實成聖不成聖的,張仲景根本沒考慮過,他最初想做的不過是追隨前人的腳步、盡力救治自己能救治的人罷了,坐堂看診是這樣,整理醫案也是這樣。

如今有這樣的機會,張仲景也想看看其他人是如何診病的。

日後他們說不定還有機會治病救人,當然得盡力精進自己的水平。

疾病是不停變化、不斷髮展的,而醫學往往也跟隨著疾病的演化才一步步地往前邁進。

就比如最常見的寄生蟲病,草原有草原的種類,水鄉也有水鄉的種類,你要是一輩子都待在水鄉,那自然是一輩子都只熟悉水鄉的病法、不知曉草原上的寄生蟲是怎麼回事。

你沒遇到過這種病,你剛上手時就不知道怎麼治,這是最基本的道理。

哪怕你憑藉自己的本領摸索出該怎麼用藥,那也得有個摸索的過程。

左右霍善年紀還不大,目前最重要的便是引起霍善走學醫路子的興趣,倒也不急著讓他直接把任務刷滿。

就霍善現在這個身份,他自己要是不想學,他們也沒轍。畢竟這孩子啥都不用做估計都能位列公侯,哪還會願意當個地位低微的醫者?

須知李時珍的父親自己就是醫官出身,卻曾經一心培養李時珍去考科舉,可見在千百年後醫家在許多人眼中依然是末流。

君不見許多讀書人都把“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掛在嘴邊,說得倒是挺好聽,實際上大抵都是求仕不得才退而求其次學點醫技養家餬口。

所以張仲景覺得該多帶霍善到處走走、增長見識。

只要能叫他看出興趣來,再想他繼續接任務就容易多了。

李時珍幾人覺得在理,等霍善再次入夢後便建議他今天選華佗。

他們幾人且先按著年齡挨個帶他去見識見識自己經手過的病患!

霍善對李時珍幾人的瞭解其實挺少的,聽他們按照出生先後論資排輩也似懂非懂,不過他知道自己現在夜裡也可以出去玩、醒來後還不困也不累,那肯定是積極地跟著華佗出發。

華佗所在的年代和張仲景是一樣的。

他們又來到了東漢末年。

華佗帶著霍善踏入廣陵城。

霍善已經識字了,邊進城邊問華佗:“廣陵是哪裡?離長安遠嗎?”

華佗笑道:“廣陵離長安遠得很,都到海邊了。”

東漢末年,廣陵郡和對面吳郡分局長江入海口兩端,僅一江之隔,便讓廣陵郡屬江北、吳郡屬江南,不過俱都倚江靠海,郡中水網密佈,江鮮海味多不勝數,也催生出一些相關的疾病。

華佗在廣陵郡待過挺長一段時間,還在這裡收了個名叫吳普的徒弟,據李時珍所言,這個徒弟不僅傳承了他的五禽戲,還把他用過的藥方整理成書,名為《華佗方》。

只可惜東漢末年戰亂頻起,不少著作早已散佚,連張仲景的《傷寒論》都是後人收集整理起來的。

後世那些帶著他華佗之名的書籍大抵是託名之作,仔細想想其實也挺有意思的。

世人大多迷信往聖先賢,非往聖先賢之言往往無人問津,所以秦漢時期成書的《黃帝內經》託名於黃帝岐伯,到了後世又託名於華佗仲景,也不知更久以後的醫壇將是什麼光景。

華佗與霍善細細講著,兩人已踏入廣陵城內。

才入城沒走多遠,霍善便被道旁賣餅的吸引了,頗好奇廣陵的餅與長安、長沙的餅有什麼區別。

華佗知他年紀小,也不催他走,還帶他走到賣餅的攤子前介紹道:“麵餅雖大同小異,廣陵這邊的蒜齏大酢卻是別處沒有的,你可要嚐嚐看?”

霍善忙不迭地點頭。

所謂的蒜齏大酢,聽起來很玄乎,拆開來就很容易理解了,蒜齏指的是剁碎的蒜頭,大酢則是類似於酸醋的調料,所以蒜齏大酢就是酸酸的蒜末醬汁!

別的地方也有蒜酢,只是蒜沒廣陵的味道,酢也沒有廣陵的味道,所以華佗才說這是別處沒有的。

霍善是個特別博愛的小孩兒,雖然特別喜歡張仲景給他吃的芝麻餅,但也想嚐嚐抹上蒜齏大酢的餅!

華佗掏錢給霍善買了個餅,幫他抹上滿滿的蒜齏大酢。

霍善一口咬下去,嚐到了十分新鮮的酸辛滋味,只覺麵餅的口感都變得豐富起來。他開開心心地誇道:“好吃!”

華佗笑了。他看得出來,這小孩很好養,一點都不挑嘴,只是不愛吃沒滋沒味的飯而已,不管是稷米飯、麥飯還是豆飯他都不太愛吃。

霍善邊解決手裡的餅邊跟著華佗往前走,忽聽道上一輛車上傳來痛苦的呻/吟聲。

華佗轉頭看去,只見那是個中年男子,對方面色偏白,聽其聲,似有東西堵塞在喉間。他上前攔下對方詢問道:“這是怎麼回事?”

對方見華佗一身醫家打扮,立刻如實相告:“不瞞先生,我們正要帶父親去就醫,父親最近食不下咽,根本吃不了東西,這樣下去可如何是好?”

華佗詢問:“是吃不下,還是不想吃?”

那患者的兒子忙說:“想吃的,我父親什麼都想吃。”

食慾沒問題,這病顯然不在腸胃。

華佗捋須說道:“不遠處有賣餅的,你去取三升蒜齏大酢給你父親飲下,病自然就好了。”

霍善一臉驚奇地看著自己手裡只剩下一小塊的餅。

抹在上頭的蒜齏大酢竟也能治病嗎?

他三兩口把餅吃完,認真觀察起那患者的情況來。

旁人見他年紀小,神色卻一本正經,奇道:“你這麼小就跟著你先生學醫了嗎?”

霍善登時滿臉驕傲地反駁:“我不小了,馬上要四歲了!”

華佗也不多說,由著霍善自己觀察。

可霍善沒見過類似病症,看來看去也沒看出個所以然來,只能比對著周圍人的情況在對方身上找不同。

很快地,霍善就在對方臉上找出了問題,轉頭問華佗:“他臉上有幾處白得很奇怪對嗎?”

華佗點頭,欣慰地笑道:“你觀察得很仔細。”

霍善得了誇獎,小尾巴立刻翹了起來。他正要問華佗對方得的到底是什麼病,那患者的兒子就把蒜齏大酢取來了。

他將三升蒜齏大酢灌給了患者。

沒一會,患者就哇地一下吐了出來。他已經兩天沒吃什麼東西了,所以吐不出什麼來,反而……吐出了一條蛇!

連膽大包天的霍善都不由自主往後退了一步,可好奇心又驅使著他偷偷去瞅那條小蛇。

周圍人也是震驚不已。

嘶,這人居然生吞活蛇嗎!

不能怪他們大驚小怪,因為那蛇還會動哩!

眾人騷動間,華佗已經悄然帶著霍善離去。

他將霍善帶回自己在廣陵的落腳處,還在跟著他學醫的徒弟吳普馬上迎了出來,恭恭敬敬地喊了聲“師父”。

華佗朝他點了點頭,領著霍善進屋,給他看牆上懸著的一溜“小蛇”。

其實是他在廣陵這邊採集的寄生蟲標本。

光是他待在廣陵城這段時間就已經醫治過十幾個類似的病例,可見廣陵人的飲食習慣有多招寄生蟲惦記了。

見霍善並無懼色,華佗就給他介紹這些寄生蟲的種類與可能引發的相關病徵。

華佗走的路子和張仲景不太一樣,張仲景是正兒八經的“正治”派,十分講究辨證施治,華佗則更擅長“就地取材”。

當然,這不代表華佗不擅長“正治”,而是很多時候醫者手頭可能沒有那麼齊全的藥材或針灸工具,那遇到急症的時候就很考驗醫者的“取材”能力了。

這種能力在急救方面用處極大。

比如他剛才想催對方吐出體內作亂的寄生蟲,用餅家的蒜齏大酢便十分相宜。

霍善驚奇極了。

原來病可以這麼治!

如果您覺得《醫漢》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www.51du.org/xs/367889.html )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新增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