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言情 > 醫漢 > 章節目錄 第30章 30. 第 30 章 【想不明白】

第30章 30. 第 30 章 【想不明白】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短短二十餘里的水路,很快便走完了。

張仲景付了船錢,牽著霍善前往朝陽縣的縣城。南陽郡不算小,哪怕是張仲景這個南陽人也沒有把它全部走遍,頂多只是在沿江幾個縣停留過。

沒想到乘船可以抵達自己沒來過的朝陽縣,這倒是令張仲景他們都頗感意外。看來這個名醫養成系統比他們想象中要更了不起一些,要是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說不準能把整個東漢都走一遍。

霍善沒想那麼多,他跳下船看到光禿禿的渡頭,有些失望。

聽李時珍他們說,這裡是他的食邑,他每年都能從這裡收到一千戶的賦稅,還能從這一千戶裡挑人手到府上服役。

文景二帝推行輕徭薄賦之法,每戶之中十五歲以上的人一年只需要上繳四十錢,且男丁二十歲以上才開始服徭役,還是三年一服,不必年年給朝廷白乾活。

即便是這樣的輕徭薄賦,一年可供他差遣的丁口也有過千人,賦稅也能收上來十餘萬錢。

可是這個據說能給他好多人好多錢的地方,眼下看起來卻是這樣窮途潦倒,彷彿把地刨個底朝天也刨不出幾文錢。

霍善雖沒在繁華的長安城中待太久,卻也在京畿大縣中長大,他還以為天底下到處都跟京畿一樣好。眼前這個朝陽縣,真是叫他大吃一驚!

看起來很窮。

霍善皺起小眉頭。

張仲景揹著藥囊,牽著霍善往縣城裡走。

許是清晨剛下了一場雨,進城的道路泥濘一片,進了縣城也沒好到哪裡去,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水窪。

別的小孩都愛在下雨天跑出去踩水玩,霍善倒是不愛,不是他不喜歡玩水,而是他不喜歡鞋子和衣裳被弄溼。

眼前這種帶著汙泥的積水更是叫他避之唯恐不及。

霍善不自覺地攥緊了張仲景的手,小心翼翼地避開街道上的水窪。

街道兩邊的店鋪關門了大半,街道上顯得很是冷清。明明應當是做朝食的點,竟是沒幾家人燃起炊煙。

比起長沙城那樣的大城,這種小縣城更能體現戰事的殘酷。這邊確實比較少打仗,但不打仗不代表朝廷不會在這邊徵兵,許多人一被徵走就回不來了。

不像大的城池,逃難的、駐守的、做生意的,全都匯聚其中,沒打起來的時候勉強也能維持那麼一點兒活氣。

小地方的人沒了就是沒了。

饒是霍善這種啥事都不懂的小娃娃,也能感受到那種獨屬於王朝末年的荒寂。

他又忍不住再次抓緊張仲景的手。

張仲景問:“不喜歡這裡?”

霍善道:“和我想的不一樣。”

他想朝陽縣名字這麼好聽,一定跟清晨的太陽那樣,到處暖洋洋的。街上人來人往,地裡長滿莊稼,樹上還結滿果子!在他心裡,這可是自己的封國,那肯定是天底下最好的!

“冠軍縣也這樣嗎?”

霍善忍不住關心起他爹的封國。

張仲景沉默下來。

在霍去病之前本沒有冠軍侯。

西漢本來也沒有冠軍縣,但是既然有了冠軍侯,那就必須有這麼一個縣。所以在霍去病封侯以後沒多久,朝廷就專門在南陽劃拉出一個冠軍縣來。

只可惜冠軍縣這個侯國傳到第二代便國除了。

因為霍去病的兒子去世時年紀太小、沒有子嗣。

想起史書上那短短的幾句話,張仲景不由看向長得白嫩可愛的霍善。

這孩子竟沒能活到能誕下子嗣的年紀嗎?

現在肯定會不一樣吧。

霍善沒得到答案,不解地仰頭望著張仲景。

對上霍善那雙烏溜溜的眼睛,張仲景含糊地回道:“各地大災大疫一場接一場地來,天災接連不斷,天底下哪有地方能倖免?別看我們南陽郡如今有些蕭條,比起別處來已經算好的了。別處莫說是活人了,連長安和洛陽周圍那些長眠於地底的達官貴人,早些年都叫人把墓給掘了。”

像董卓和呂布這對假父子就挺愛幹這些事,幾乎把洛陽周圍那些皇室的墳全給挖了。倒不是他們對皇室有什麼深仇大恨,而是養軍隊要錢。

曹操也曾被人指著鼻子罵挖人祖墳,不過真輪到他幹這事的時候收穫估計沒董卓豐厚了。

畢竟皇室成員的陪葬品可值錢了。

霍善沒想到人死了都不得安生,居然還會被人挖墳。他氣悶地說道:“不好!”

張仲景追問:“什麼不好?”

霍善道:“大災不好,大疫不好,天災不好,我不喜歡!”

聽著他稚氣的話,張仲景無奈地笑道:“誰都不喜歡,只是許多事非人力所能及。我們能做的,也只有做好眼前的事,幫一幫能幫到的人。”

霍善問張仲景:“長大也做不到嗎?”

張仲景道:“你看我空長這麼多歲,又能做到什麼?我讀了那麼多醫書,到大疫降臨時卻連自己的族人都救不回多少,我們張家兩百餘口人,到建安九年已經只剩五六十人了。”

是他不想救自己的親人嗎?是他救不了。

就像孫思邈接診過六百多位麻風病患者,能救活的也就其中十分之一。

學醫以及行醫其實是非常殘酷的事,因為人力有窮時,總有許多疾病是醫家無法解決的,有時候把自己的性命賠進去都解決不了。

當你的醫術達到一定高度時,許多人都把希望寄託在你的身上,而你的肩膀必須承擔得起那麼多人的生死。

李時珍道:【仲景前輩無須傷懷,《傷寒雜病論》千年來曾活人無數,可謂是功在千秋。】

張仲景道:“《傷寒雜病論》只是我基於前任著作編纂而成的,其中許多方子皆非我獨創。何況後世之《傷寒》又豈是我一人之功?全仰仗一代代人的傳承與躬行而已。”

事實上在聽到李時珍說明代人把自己尊為“醫聖”的時候,張仲景便覺臊得慌,老臉都不知道該往哪裡擺了。

他做的這點兒小事,哪裡有成聖的資格。

孫思邈見霍善還是滿臉鬱悶,不由寬慰道:【我們且先做好眼前的事,往後的事往後再說。只要你的本領足夠大,你就能庇佑更多的人。就像學醫一樣,你平日裡多學上一些,身邊人生病時便不會束手無策。能幫身邊人解決病痛,甚至能讓他們多活許多年,難道不是很美妙一件事嗎?】

霍善用力點點頭。

他要把孫思邈他們的本領統統學會!

幾人正說著話,就瞧見前頭有個老嫗正抱著孩子哭,那孩子一直在吐,前頭的醫館卻大門緊閉,看起來已經許久沒開過了。

這種小地方懂醫的那就那麼幾個人,這些人一走,當地人就看不上病了。不過許多人連飯都吃不上,有些地方几乎到了“人相食”的地步,醫療系統崩潰也是很正常的事。

連當廣陵太守的陳登都做不到“良醫在側”,普通人生病能怎麼辦?熬著吧!

可自己受罪還是其次,看到孩子受罪那簡直是心如刀割。

張仲景大步邁上前,詢問道:“這是怎麼了?”

老嫗見張仲景揹著藥囊,喜出望外,抱著孫子對張仲景說道:“先生您行行好,救救我們家孩子吧,我們家就他一個了,就剩他一個了,我老伴去得早,兒子兒媳去年又得病沒了,只剩這孩子陪著我的啊!”

常年的苦難讓她眼眶凹陷,整個人看起來老態畢顯,那一聲聲帶著哽咽的訴說更是令人為之心酸。

便是這樣,她眼裡也沒淚了,許是早就把淚給哭幹了。

即便憑藉著這副老邁的身軀把孩子養大又能怎麼樣?還不是要把他送上戰場去。

可不管多不容易,活著總比死了好吧。

萬一以後的日子會好起來呢?

許多人便是憑著這樣的信念堅持了一天又一天。

張仲景寬慰道:“且莫著急,我給看看。”

老嫗連聲道謝,按張仲景的要求把孩子放到路旁的草垛上。

張仲景看過孩子的嘔吐物,又診過孩子的三部九候,心裡有了數。他溫聲說道:“是風寒引起的蛔厥證,我正好帶了烏梅丸,用上兩日便好。”

小孩子大多不愛吞丸藥,但烏梅丸是最好喂的,烏梅能叫人口舌生津,不必費什麼勁便把它吞進去。

張仲景將烏梅丸給孩子喂下,孩子情況便慢慢好轉了。

這蛔厥證,其實就是蛔蟲往上跑引起的。一般蛔蟲如果乖乖待在腸道里頭,人就算是嘔吐也吐不出來。但是如果感染了傷寒,蛔蟲容易入膈,這時候患者就會出現吐蛔現象。

用烏梅丸正好對症。

霍善沒想到來到朝陽縣都能遇到他們的老朋友寄生蟲。

又有人吐蟲子了!

那老嫗見張仲景給的藥有效,當場就要給張仲景磕頭道謝。

張仲景哪能受她這樣的大禮,扶起老嫗叮囑道:“烏梅丸至少得再服兩日,我帶的藥堪堪夠用,你拿回去每日給孩子服上三次。這兩日注意看他糞便中是否有蟲,蟲出來就沒事了。”

老嫗連連點頭,認真把張仲景的話都記了下來,生怕自己遺漏了半句。

張仲景把藥囊裡的烏梅丸都給了出去。

待到老嫗要掏錢,張仲景搖著頭說不用了,回頭可能還得給孩子買些吃的。

老嫗千恩萬謝地抱著孩子走了,眼看孩子有了好起來的希望,她那微微駝背的身子彷彿都沒有最初那麼傴僂。

周圍的居民雖少,卻也有人在街上目睹了張仲景給孩子診病的過程,這些早遍回家告訴左鄰右里。

尤其是家中有病人的。

那老嫗才走,不少人又攙扶著家中病患尋了過來,希望能在張仲景這兒得到診治。

旁邊一家生意慘淡的店鋪把自己的門面收拾收拾,恭恭敬敬地將張仲景請了過去。

店家剛才看了張仲景診病的過程,還知道張仲景拒收藥錢的義舉,自是對張仲景心生敬佩。

反正店裡也沒什麼生意,不如騰出地方來讓這位良心醫家坐診!

於是在這陌生的朝陽縣中,張仲景竟受到了在太守府那樣的禮遇。

不是因為人人都知曉他是張仲景,而是這一片已經沒有醫家能給他們看病。

霍善看著那些面黃肌瘦的臉龐、那些瘦骨嶙峋的軀體以及那些掩藏不住的期盼眼神,不知怎地竟覺得鼻頭酸酸的。

心裡很有些難過。

大漢不是很厲害的嗎?

朝陽縣怎麼會是這樣的呢?

他想不明白。

聽張仲景他們說,整個大漢都和這裡差不多,不管你是長安還是洛陽、是朝陽縣還是冠軍縣,全都逃不開民生凋敝的命運。

霍善覺得很難受!

如果您覺得《醫漢》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www.51du.org/xs/367889.html )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新增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