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言情 >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 > 章節目錄 第9章 9、短歌行4

第9章 9、短歌行4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水鏡之下的眾人並不太能懂“八卦”具體是什麼意思,有些通曉奇門的人甚至在思考八卦易數和這首詩有什麼關係。但是水鏡中的語氣頗有些玩味,他們模模糊糊覺得可能是有什麼樂子,一下子興趣就來了,紛紛支起耳朵。

正是夜幕之時,有的人家擺上了晚飯,興致勃勃地等著水鏡裡的“八卦”下飯,結果下一秒就聽到水鏡裡說:

【至於這個八卦說法是什麼,我們把剩下的就說完了一起講。】

諸天萬朝的老祖宗們:......

就這?就這?

劉徹憤而將一顆果脯放到案上,咬著牙沒好氣道:“在朕的面前還敢賣關子,當真是無禮至極!”

衛青看著自家陛下氣得想打人的樣子,忍著笑出言提醒道:“陛下,楚姑娘並不知曉我等的存在。”

怎麼算在您面前賣關子呢?

劉徹聽了表情一滯,隨即更加不爽了,有氣沒處撒,真是憋屈!但是提醒他的人是衛青,他也沒法兒發火,只好狠狠地瞪了一眼水鏡。

下次的作業朕不交了!

老祖宗們有一種深深地被戲耍了的感覺,如果在現場,高低得喝聲倒彩扔幾把菜葉。

如果楚棠知道這一切的話一定會大呼冤枉,她只是想淺淺地賣個關子留一個懸念,順便給後面的主題分析做鋪墊,真的不是故意戲耍聽眾啊!

尤其聽眾還是她的老祖宗。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這裡是一句寫景。月明星稀的夜晚,烏鴉紛紛南飛,找尋依託,繞著大樹飛了好多圈,不知道可以棲息在哪些樹枝上呢?按照老闆一貫的心機,大家一聽就明白他的言下之意了吧!】

水鏡之下,元稹收回目光笑著搖頭,挑眉和對面的人打趣:“樂天可明白魏武帝的心機?”

白居易但笑,學著他的樣子挑眉反問:“微之可明白?”

見好友不接話茬,元稹也不在意,看著水鏡裡早已熟稔於心的詩句,回答道:

“漢末諸雄鼎立,天下才士好比這彷徨無歸烏鵲,欲尋明主,卻無所適從,魏武此句,卻是在提醒他們要擇善木而棲。”

至於“善木”是誰,不言而喻。

白居易起身,負手仰頭,似是在看水鏡上的詩句,又似是透過它們看到了遙遠的三國風雲。

“烏鵲南飛、何枝可依的豈止是天下才士?漢末動亂,北地人口大量遷移,這幾句未嘗沒有《卻東西門行》的哀感啊。”

《卻東西門行》是曹操的另一首樂府詩,寫征夫懷鄉之感,暗含人民流離遷徙之嘆,烏鵲南飛的彷徨,未嘗不是人民流離的惶恐。

元稹聽懂了他的意思,低頭也是一嘆:“亂世征伐,黎庶難安,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白居易搖搖頭:“不單單是亂世,如今也不見得昇平,積弊已多,百姓深受其苦啊”

他突然看向元稹,目光灼灼,似有一往無前的豪氣:“詩之用,興觀群怨,不如我們將所見問題寫在詩中,或許也可警示陛下?”

元稹拍掌:“好,我們也效仿三百篇,來個以詩諷諫!”

【從“青青子衿”到“何枝可依”,曹操反覆吟詠,抒發思賢之情,這就是他的第二層憂思,憂賢才難得。

最後幾句披肝瀝膽,“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前面一句是仿用《管子・形勢解》中的句子,“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其人,故能成其眾。”

意思是說,大海不拒絕天下水流,所以汪洋無際;高山不拒絕一土一石,所以博大巍峨;聖明的君主不滿足於麾下的才士,所以才有彬彬之盛。讀過《管子》的賢才一看就明白他的意思了,所以還是那句話,這是在求賢,也是在選賢。】

秦朝。

嬴政眼神微眯,這幾句表達的意思他很熟悉,來自一份諫書。

始皇陛下深沉銳利的眼神若有若無掃過階下的李斯。

當年,韓國派水工鄭國到秦修灌溉渠,陰謀消耗大秦國力,事發之後,宗室唯恐來秦的客卿都是為了離間秦國,故而請命,希望他驅逐一切客卿。李斯是楚人,也在驅逐之列,故而上書勸諫。

書中李斯歷數秦國先君因客致強的故事,又直言他重物輕人,最後勸言: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恕,故能明其德。意思就是脫胎於上面那幾句。

他讀罷覺得氣勢縱橫,卓有見地,故而採納了李斯的意見,放棄了逐客之令,並重用李斯,封他為廷尉。

想到這裡,他倒愈發能理解曹操詩中的情感了,無論統一諸國還是治理天下,都要有賢才驅使,方可遊刃有餘。

【順便提一下,《管子》的這幾句話大家可以做個積累,下冊學到李斯的《諫逐客書》大家會覺得似曾相識的。】

李斯心裡抖了一下,悄悄擦了一把汗。剛剛陛下看過來的眼神他不是沒發現,他也想起了自己當年寫的那封諫書。沒有了當時事出危急的勇氣,再想起來竟然有幾分後怕,畢竟裡面有兩段相當於指著陛下的鼻子罵啊!

當時陛下沒有處罰他,甚至收回成命,他愈發覺得秦王明辨是非,可圖大業,於是盡心輔佐,助他滅六國而定天下,創統一大業,當年那諫書早被選擇性忽略了,結果這時候被水鏡點出來,聽意思是後面還要專門評講。

李斯表示:......

雖然他很高興自己的作品可以流傳到後世併成為學子們學習的範本,但他並不想在自家陛下面前被公開處刑啊喂!

按理說供奉於秦多年,李斯也明白始皇陛下不是小心眼的人,不然當年也不會採納他的意見了,但是......看著上首玄衣肅立威嚴深重的帝王,他低下頭。

別問,問就是敬畏。

【最後一句大家非常熟悉,借用了周公的典故。周公禮遇賢才,一飯而三吐哺。曹操在這裡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樣,熱切殷勤地接待賢才。同時又以“天下歸心”,表明自己的最終目的――他想要結束漢末動亂,使天下再次恢復統一。這就是曹操的第三重憂思,憂天下未定。】

嬴政微不可察地點頭:確有壯心。

劉徹撇撇嘴,挾天子以令諸侯還不是亂臣賊子嗎?以及漢末動亂到底是什麼能不能講清楚!

李世民敲著桌子認真評價:做將帥,曹操的能力綽綽有餘,但要想以此做天下之主,卻是顯得有些不足了。

朱元璋想起元末自己的親身經歷與所見所感,贊同地點點頭:天下未定百姓就難逃苦難,可惜曹操的願望是實現不了嘍!

水鏡畫面變換,將三重憂思分列一側,繼續講到。

【課文的主要內容大家都明白了,下面我們來試圖還原一下當時的情境,曹操寫這首詩有具體場景嗎?他的目標讀者是否有具體指向,他希望目標讀者看到後有什麼樣的心理反應?】

曹植眼中閃過一絲興趣,猜測道:“應是父親駐軍之時宴飲所作吧?”

北宋。

蘇轍支著下巴問他哥:“兄長,你覺得這首詩作於何種情境?”

蘇軾看了他一眼,笑道:“當時景況難以推斷,若依我來看的話,當在赤壁之戰前夕,魏武作意銳不可當啊!”

元末明初。

羅貫中在書齋門口聽水鏡大談《短歌行》,他最近恰好在翻三國史料,想要寫一部演義作品,根據他目前查閱的資料來看,這首詩應該作於赤壁之戰前,嗯,就定在正式開戰前夕吧!也好安排情節。

他又嘆了口氣,聽水鏡中這後世女子的話,似是對曹操頗為欣賞,然而如今蒙元主政,漢人深受其難,人心思漢,曹魏一脈終究是落了下乘。

【解決第一個問題實際就是要弄明白這首詩的寫作背景,關於這首詩的創作時間,學界大致有5種說法,主要集中赤壁之戰前和赤壁之戰後。】

曹操猛然一驚,他眼下即與孫劉聯軍在赤壁隔江對壘,水鏡言明此次戰役,不知是否會洩露相關戰機。

隔壁的周瑜、諸葛亮等人也謹慎起來,緊緊盯著空中的水鏡。

【比如說,蘇軾在《赤壁賦》裡就說“釃酒臨江,橫槊賦詩。”顯然是認為在赤壁之戰前;還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也將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定在大戰前夕。】

突然被點到名的蘇軾愣了一下,對面的蘇轍頓了頓,試探性地開口:“兄長,水鏡中說的是你吧?”

蘇軾有些懵:“是吧?我也不能確定,我還沒寫《赤壁賦》呢!”

被書名拍一臉的羅貫中:......

我剛想出來的情節就被劇透了???

早已被劇透的高明隔空發來安慰:同是天涯淪落人,好在寫的書後世留名了不是?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寫於建安十五年左右,曹操最沒作為最低落的時期,希望有新人來助他應對困境。】

曹營倏然靜默。

如果您覺得《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www.51du.org/xs/367680.html )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新增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