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言情 > 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 > 章節目錄 第14章 14、歸園田居3

第14章 14、歸園田居3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王維隔空表示認同:“徒費十三年,實在可嘆。陶潛性情天真,可惜頗耽溺於杯中之物,那家裡的謀生之道呢?你雖然有酒喝,但可曾想過家中婦子會忍飢挨餓?”

一旁的劉氏聽罷之句心中熨帖,旁人只會贊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風骨,她卻想到了他家中妻子,貧困之家何以為繼呢?不曾想自己的丈夫竟然也考慮到這一點,著實令她驚喜又欣慰。

劉氏輕輕坐在他身邊,握住他的手眉眼溫柔:“相公寬仁,我今日愈發知曉了。”

王維也抬眼看她,微微一笑:“娘子放心,我定不會如他一般。”

“不會如他一般歸隱麼?”她故意挑眉。

“不會如他一般,愧對家中婦子。”

北宋。

蘇軾為偶像的選擇歎服:“先生想要出仕便去做官,不認為這是令人嫌惡的行為;想要歸隱便去歸隱,不認為離開官場就是品行高尚。當真是一個率真的賢士!”

【所以,陶淵明歸隱就是為了“守拙”,要持守自己愚拙的天性,不學巧偽,不爭名利。那麼大家繼續往下看,想一想,陶淵明決定如何“守拙”呢?】

“如何守拙?這問得倒是有趣。”陶淵明笑道。

他自認是個愚拙之人,學不會官場逢迎,奴顏婢膝,一腔真意半數付與田園,半數宣於詩書,這後輩以拙解詩,以拙解人,倒可以算得個知音。

當然,陶淵明並不知道後世有教參,又有詩詞鑑賞詞典,楚棠只是個知識上的二道販子,將別人的解析轉換過來講出來而已,他千載之下的知音,其實另有其人,而且不止一個。

“自是歸隱田園,躬耕隴畝。”王績負手,飲一口酒,悠悠然答道,這種題目對他來說自然毫無難度。

“造精舍,讀詩書,事弄桑,可稱守拙之舉。”白居易唸唸有詞。

“於自然中守天性,先生自是一流人物!子由,等我們兄弟年老之後,也回家鄉隱居,你覺得如何?

蘇軾也被挑起了田園之思,他們兄弟二人還未出仕,如今在家讀書,準備來年科考。峨眉靈秀,山川鍾情,又稱桑梓之思,若以後年老,辭官歸隱,卻是一個好去處。

蘇轍覺得兄長的提議很好,一個弟控的覺悟:只要能跟著哥哥就沒有什麼不好的。他們兄弟二人一直感情和睦,若以後能一同在朝為官,又一同歸隱桑梓,實在是人生一大樂事。

至於來年科考能不能考中,並不在二人的考慮範圍。

反正,必然是能中的。

眉山二蘇,就是這麼自信。

【相信大家應該有自己的想法了,我們來看課文。“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幾句大家是不是覺得很熟悉?】

王維心領神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潛此詩,亦有桃花源之風味。”

他話音剛落,就看到水鏡中畫面一轉,楚棠繼續說道:

【從衝突與苦悶中擺脫出來,他心中無比欣喜,於是開始滿懷歡欣的詠唱歸隱之地的風景。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雞犬、樹木,這是再平常不過的村居之景,也如同他寫過的世外桃源。】

水鏡上出現了一篇短文。

顏延之伸長脖子去看,眼中迸發出驚喜的光:“兄長,是你的《桃花源記》!”

陶淵明亦是欣喜的點頭,沒有人可以抗拒千古留名的誘惑,淡然如他也不能免俗。

嬴政本態閒閒地讀著文章,忽然臉色一變:“自雲先世避秦時戰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大秦亂了?!”

他沉著臉,面覆薄霜,想起前代舊事,西周由異族攻破,東周列國征伐,但異族是斷不敢覬覦大秦的,難道秦末又有反賊並起?他回憶著古訓,竊鉤者誅,竊國者侯。漢高祖,劉邦,便是那個為禍一方的諸侯嗎?

劉徹同樣冷著臉陷入沉思,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前面又提到避秦時戰亂,漢承秦來,魏晉並舉,這個陶淵明又是東晉詩人,那就是說漢以後是魏晉,但前面不是說東漢末年分三國麼?三國哪裡有魏?

他腦中千頭萬緒,殿中眾人覷著他的臉色也不敢說話。一旁的衛青幾經尋思,突然開口道:“陛下,先時楚姑娘曾提到東漢。”

“嗯,怎麼?”他眼神動也沒動地應聲。

衛青拱手:“陛下可還記得,東周。”

劉徹豁然抬眼。

史書記載,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但周失齊鹿,天下共逐,他們習慣將目光放在諸侯征伐之上,常常會忘記當時還有一個周天子。

“你的意思是,我們可能是西漢?”他沉聲開口,忽然一甩袍袖,“不可能,異族何敢望我大漢?”

後世之人既稱他為武帝,那就證明他必然是打退了匈奴。依他稟性,打退不夠,他還要將他們打殘、打服,這樣的殘兵敗將,怎麼可能攻破長安,傷他國本?!

“可能不是異族,”衛青謹慎道,“陛下,秦鑑不遠。”

秦末為何會大亂,無外乎暴/政、動亂,天下豪傑揭竿而起。

劉徹也反應了過來,衛青並不是要強調犬戎攻破鎬京,而是前代已有東西兩分之朝代,水鏡曾說東漢,那麼合理推斷,前面便有一個西漢。

大漢為何會經歷這般動亂,以至一朝兩分?君臣二人對視一眼,內心俱是沉重。

水鏡啊水鏡,你怎麼就是不說清楚一點?

楚棠自然是聽不到他們內心的呼喚,她有自己的節奏。

【陶淵明歸田之後,迴歸自我,創作靈感大爆發,寫了很多詩文抒發田園之樂,這篇《桃花源記》就可以和課文互相參看。文中所寫的桃源之景,不正像這幾句詩裡描繪的畫面嗎?

他隨性寫來,好畫素描寫生似的,繞宅周圍有十幾畝地,還有八/九間草屋,屋後種榆柳,屋前桃李栽,隱隱可以看到小村落,炊煙迷濛,雞犬相聞,和官場的熙熙攘攘蠅營狗苟截然不同,他便在這裡,得以儲存自己的本真。

大家要特別注意一下這裡的寫作手法,以平淡之筆描繪景物,這就叫作白描。陶淵明很喜歡用這種手法,後面我們學到李清照的作品也會提,她也很喜歡用白描。】

還是妙齡少女的李清照正在院中聽水鏡講詩,她素喜詩書,也有評點之才,水鏡所講的內容她實在喜歡極了,連鞦韆也不願意蕩了,也無心去找平素交好的小姐妹玩耍,日日便是盼著水鏡的出現。

她知道這些詩作都是先賢篇章流傳後世,千古留名,這是莫大的榮耀,結果水鏡剛剛是提到她了麼?

李清照錯愕又驚喜,秀美的臉蛋染上紅粉,自己以後會這麼厲害嗎?

【大家初看陶淵明的詩會覺得很平淡,這不是大白話嗎?有手就行。但其實他的構思安排是很精妙的,我們仔細賞析一下。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這是一個簡筆勾勒,可以看出主人公生活得很簡樸。】

顏延之環顧四周蕭然破敗的樣子一點頭:確實挺簡樸的。

其實說簡樸也是好聽了,簡直是家徒四壁。

【但是簡樸得又很有情調,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在午後,桃花李花競相盛放在堂前。草屋簡樸,榆柳蒼翠,桃穠李豔,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這幾句描寫就像一個特寫的近鏡頭,一下子就把隱居的情趣寫出來了,風景好,心情自然好了一半。】

為了使課件不那麼單調,楚棠特意配了許多圖,這些都是她在各個網站下載的,還有出去旅遊的一些實拍,此時放在課件上,呈現在眾人眼前的便是一幅詩中好景。

王維看著水鏡裡的畫面暗自點頭,隱居之地自然是要清幽素淨又有野趣得好,但這草屋怕是有些不安全,如果我他日隱居,需得再謹慎些。他在心裡思忖著。

【但是要寫出和平安寧的意境,但是一個近景還不足以顯示,陶淵明像一個資深攝影師,把筆觸移向了遠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裡用了兩個疊字。看過《紅樓夢》的同學可能記得,香菱向林黛玉學詩,也提到了這一句。】

剛寫完第一章的曹雪芹看看水鏡,又看看自己桌上的書稿,覺得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真實。

【香菱說王維的“渡頭餘落日,墟里上孤煙”寫得好,林黛玉說你只知道他這個寫得好,我給你看個更好的。於是把陶淵明這兩句給他看。

香菱看完十分歎賞,原來“墟里上孤煙”的“上”字是從“依依”這兩個字化用來的。

曹雪芹的文學造詣是很高的,他借小說中兩個角色之口,點評前人詩作,頗具匠心,由此可見陶淵明這兩句確實有精妙之處。】

劉氏拉了拉丈夫的衣袖,言笑晏晏:“相公,人家可是說了,你的詩不如陶淵明。”

王維也不在意妻子的打趣,柔聲道:“本便不如他。”

這句詩他還沒寫,想必是後來所作。那曹雪芹確是個造詣頗高的,一眼看出他的句子來自陶潛,而“依依墟里煙”,寫炊煙隱約之狀,合於遠景的筆觸,更顯平淡而渾然天成,他輸得心服口服。

【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照應了後面的“遠”字,因為村子隔得遠,所以模糊不清;依依,形容炊煙輕柔緩慢地向上飄升,由於距離又顯得隱隱約約的。這句近景描寫給人一種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化外之地,不受任何侵擾。

但是太安靜了彷彿有缺點什麼,於是他接著說,“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所有畫面都活起來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雞鳴狗吠,為什麼?】

陶淵明捋著花白的鬍鬚笑眯眯道:“無雞無犬,怎算得是村莊?”

【因為雞犬之聲相聞正是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哪個村裡沒有幾隻雞幾條狗呢?陶淵明真的是一個很有生活氣息的人。

而且大家還要注意,老子曾經描繪過他“小國寡民”的理想,“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這當然是一種落後的思想,但確實是非常理想的生活狀態,陶淵明將自己的願望投射其中了。】

陶淵明捋鬍鬚的手一頓,和對面的顏延之交換眼神,笑嘆道:“我確有此心。”

他已經厭惡了這征伐動盪、名利相傾的生活,所以寄心古聖賢描繪的盛世圖景,又于田園中尋覓。

嬴政搖搖頭,小國寡民,不過是咫尺之安,他要的是天下一統,四海昇平。

劉徹也興致缺缺,漢初提倡黃老之學,他欲改尊儒家,前朝後宮便有諸多反對,此時聽到《老子》之說自然沒什麼好臉色。

不過水鏡說小國寡民是一種落後的思想,後世都這麼講了,這群頑固總該鬆口了吧?

他忽然覺得心情又好了一點,不鬆口沒關係,他借題發揮也要讓他們鬆口。

【在這幾句裡,他總體用到白描的手法,遠近結合,動靜結合,寫出歸隱之地的風光,暗藏欣然情緒,可謂是頗具匠心。“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的評價,確實十分恰當。】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陶淵明品味著這句詩,忽然拊掌大笑起來:“好,說得好!千載之下不乏有知音,吾道不孤!”

他的眼裡隱有水光,縱然不合於時,但幾百年後,幾千年後,總有人懂他的詩。

顏延之也為這一句詩評讚歎,時下風氣以玄言為高,詩文祖法三張二陸,鋪排雲景。他雖與陶淵明交好,但也知曉陶淵明的詩作並不為當世推崇。聽水鏡中的女子來講,似乎後世對兄長詩作極為推崇?

顏延之不由得高興起來,他就知道,兄長是渾金璞玉,必將大放異彩!

如果您覺得《當諸朝開始圍觀我的語文課[歷史直播]》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www.51du.org/xs/367680.html )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新增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