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言情 > 直播初中歷史從人類起源開始 > 章節目錄 第68章 68. 第六十八課 漢化

第68章 68. 第六十八課 漢化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有了南朝這些人的前車之鑑,李曉詩就算再忙,也抽空加塞地擠出了點時間,簡單地去了解了一下北朝皇帝們的事蹟。

雖然課本上介紹的有,但課本選取的大都是對時代和歷史的發展有著一定作用的,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而像是南北朝這些持續時間不長,又沒有任何價值的,基本都沒有。

上次直播被科普了一些,所以李曉詩這次在看之前就做好了心理準備,但饒是如此,在得知北朝這些人的“光輝事蹟”時,她頭上還是忍不住冒出了好多問號。

這都不只是“不遑多讓”的程度了,這簡直是……呃。

吐槽歸吐槽,直播還是要直播的。

週末,在做完作業的幾套卷子後,李曉詩打開了直播。

這次的時間依舊是在週日,其實這也不是她要選的,是週六都拿來做作業了——她還是班上作業做完得快的那一撥呢。

“大家好呀,我是李曉詩,我來啦。”

李曉詩清清嗓子,一貫地不囉嗦:“像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東山再起’的詞語成語,大家應該都很耳熟,那麼它們都是怎麼來的呢?東山再起我們上次就說過了,這節課會說到剩下幾個,它們其實都是來自於我們之前提到的那個、北方政權對東晉造成軍事威脅的那一場大戰,也就是淝水之戰。”

“透過之前的課,大家也都知道了,東晉可以說是非常弱勢的;那麼這樣弱勢的東晉軍隊,是怎麼才能抵擋住勢如破竹號稱擁有百萬大軍的前秦軍隊的呢?”

觀眾:是啊,怎麼贏的呢?

等等,他們好像從天幕裡已經聽過很多一聽就不可能贏的戰役了……

嗯,感覺也不是太意外了。

“在五胡十六國的北朝時期,北方各族之間既有爭鬥又有融合,這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課啦,第十九課——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說完標題,她直接引入正題:“那這節課的第一部分就是‘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的交戰雙方是被苻堅建立且統一了北方的前秦、以及偏安一隅南方避禍的東晉。”

“當時前秦十分強大,疆域也很大,東邊到大海邊,南邊到達漢水,西臨龜茲國,北邊則是大漠——在苻堅的治理下,前秦很是強盛,和南方的東晉形成了對峙的局面。”

“苻堅已經統一北方,當然想去統一全國。所以在公元383年的時候,他強徵了數十萬大軍:步兵六十萬,騎兵二十七萬,浩浩蕩蕩一幫人往南出徵了,想要徹底把東晉給滅掉,一同全華夏,成為新的大一統政權。”

六十萬加上二十七萬,近九十萬了,難怪苻堅會號稱百萬大軍,這和所有打仗都喜歡把人數往多了報的人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們之前提到,這場戰爭和苻堅對峙的是謝安,其實也不完全對,因為謝安的主要職責是督管長江下游的五個州郡,他是推薦了自己的侄子謝玄北上抵禦北方來軍的,是個運籌帷幄統籌全域性的位置,謝玄才是前方的主將——淝水之戰讓謝家的謝安謝玄謝石等人都得以青史留名,這個東山再起的故事我們就不再多講一遍了。”

“面對前秦的‘百萬大軍’,晉軍迎戰的才只有八萬精兵。所以苻堅有一句話,是說他們的人把馬鞭扔到江水裡,都足以讓江水斷流了。”李曉詩解說道,“——這就是投鞭斷流的典故。”

劉徹把玩著一個小盒子,嗤笑出聲。

自大。

太自大了。

自信心膨脹起來真沒點譜的。要是真得意得很,那還至於跟人家隔江對峙嗎,直接扔馬鞭啊,扔進去,把江水斷流,大軍不就直接可以過江跟對方打了麼?

當然了,這純粹就是沒事找事,看苻堅不順眼,劉徹自己也知道。

那能順眼麼?

晉再廢物,那邊也是漢人居多;他一個大漢的皇帝,總不能因為這苻堅有點政績,就可以盼著胡人來佔領華夏、統領全漢人吧?

“面對前秦大軍,八萬東晉士兵團結一致,從容應對。”說是這麼說,但真到那時候,誰能從容?這可是超出十倍的人數差!

“在決戰快爆發的時候,東晉這邊提出讓前秦稍微往後退一退,好讓這邊過河之後再打,畢竟隔著河也不好打。”

王翦搖頭:“不能退。”

打仗最重的是一個士氣,能進就不要退,更別提百萬軍這麼多人,那必定會有前後的資訊差,不是所有後方士兵都知道前方發生了什麼事的。

還未戰就先開始往後退,後邊說不定就會人心惶惶,萬一認為前方吃了敗仗呢——

李曉詩這時候卻沒繼續說前秦的應對,而是插了個別的內容進來:“大家還記得王猛嗎?”

霍去病點頭:王猛嘛,那個……嘶,那個苻堅的軍師是吧?

衛青:“苻堅的丞相。”

霍去病:……恩恩,是丞相、丞相,是個漢人。

李曉詩:“苻堅南下的時候其實王猛已經去世了。他在去世前曾經囑咐苻堅,說晉雖然在吳越那樣的地方,但晉仍然是天下漢人們心中的正統政權,所以咱們暫時不能去跟他們硬碰硬,沒有必要去磕這一塊,對於晉,咱們還是跟他們交好比較好。王猛還勸苻堅,說希望我死了之後你不要去打晉朝,圖謀晉的土地,當務之急還是要先打擊北方的其他民族,那些鮮卑人和羌人,始終是咱們的心腹大患,所以希望能先把他們慢慢除去,才能來讓咱們的江山社稷安穩下來。”

嬴政點頭:這是個有才能有眼光的人。

不管怎麼樣,就算要一國對六國,也總要有個輕重緩急的。晉朝就在那裡,他們被逼到了最南方,還能做什麼呢?

就讓他們先待著唄,勢力又算不得最強,還有江水那樣的天然屏障,去打的話吃力不討好,但這屏障也是雙方的,對面也很難渡來打這邊,所以兩邊暫時和平相處,優先把北邊國內的這些能征善戰的部族都殺滅收復才是最明智的。

等徹底把北方的問題和隱患解決,再邊儲存實力邊慢慢和南方磕,總能圖之。

不過看這淝水之戰,就知道苻堅肯定是沒有聽王猛的建議。

李曉詩也正說到這裡:“但是當時前秦發展的太好了,苻堅本人也有些自滿了起來,他認為完全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把東晉給拿下,所以就發動了這場戰爭——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苻堅這時候的自信心已經膨脹到了一種地步,那當東晉方面提出要過河來打架的時候他會怎麼做呢?”

還能怎麼做,那肯定是同意了啊。

觀眾們答,彈幕一條接一條地刷上去。

仗著人多勢眾,自己又驕傲自滿,那鐵定是應了。

李曉詩點頭:“對的,他答應了。但苻堅也不是真的自滿到糊塗了,他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他的打算是在晉軍過河時候,突然發起襲擊,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這樣肯定就能大獲全勝。”

程咬金樂:“打仗這種事,那可不就是你有你的橋我也有我的船麼,苻堅這回是真的可惜了。”

他們是清楚那些事的。

“但苻堅沒想到的是,對方提出過河也是有計謀的。”李曉詩也說到了這裡,“在前秦的軍隊正在後撤時,他們的大後方突然有人開始喊——‘秦軍被打敗了!’,前秦軍隊立刻就亂了起來,踩踏死傷無數,陣腳大亂,晉軍趁機發起攻擊,前秦軍隊一潰千里,苻堅也中箭負傷,只能帶著殘餘兵士逃回了北方。”

王翦:就知道是這樣。

這是什麼,這是譁變,是炸營,是營嘯。

原本就是一個極為恐怖的事,更別提還是前秦這麼多人數的軍隊了,能不譁變才是難事,

但……

王翦蒼老的臉上微妙地僵了一下。

為什麼這李曉詩一口一個“秦軍”的,聽著好怪啊!

能不能說全?前秦就前秦,什麼秦軍,怪彆扭的。

李曉詩聽不到老將軍的心聲,她正科普相關史事中的另一個成語典故:“前秦軍隊雖然人數很多,但是也正因為這樣,導致行軍的時候前後能持續千里,戰線太長了,真正能到前線的也就三十萬人。隔著淝水,他們望向對面山上的草木,都會覺得全是晉軍,所以還沒開始打就對對方心生了一定的忌憚,這就是‘草木皆兵’;在戰敗後的逃亡中,秦軍士兵更是聽到風的聲音鶴的叫聲都要以為是晉軍追來,正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啦。”

說完這些,她開始做小結總結:“淝水之戰和我們之前學到的很多戰役一樣,都是很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在這一戰之後,苻堅和前秦也徹底失去了一統的實力,甚至連前秦內部也開始發生矛盾,很快政權就土崩瓦解了,北方再一次陷入了分裂和混戰。”

唉。

觀眾嘆氣。

就說這苻堅,你要是爭點氣,聽聽王猛的話,不好嗎?

老百姓們可不管你是漢人還是什麼人,你只要能對百姓們好,那就是好的,來當皇帝就行——雖然王猛說的不錯,他們始終覺得南邊那個晉才是正統的政權,大家也都有葉落歸根的這種想法,而且說實在的,“不管是漢人還是什麼”確實是假話,大家都會有種族意識、對蠻夷的確看不大上。

但,問題是,晉不是也很快就沒了麼?

換上來的還都是上次聽到的那些厲鬼皇帝,那還不如讓做了點好事整治國家的苻堅來統一呢。

他連丞相都肯給漢人做了,又普及漢文化,那對漢人應該也不會太苛刻吧?

所以說苻堅你怎麼不爭氣呢,聽聽你家丞相的話,慢慢來啊!

他們這邊還沒感慨完,李曉詩又把下一個更“漢化”的皇帝個端了上來。

“前秦覆滅之後,就到了北魏。當時鮮卑不止一支,在陰山地區遊牧的拓跋鮮卑很快崛起,建立了北魏。”

“公元439年,北魏一統北方。”

李曉詩道:“在那個時候,南方基本都是漢人,但北方卻是各個族群混合的,幾個內遷的胡人種族長期雜居在一起,大家在生產生活以及習俗上都有著共通之處了,但拓拔族不一樣,拓拔族內遷的比較晚,所以他們基本還都是保持著原本的習慣,這想要治理好北方是要面臨很大的困難的。”

一些觀眾們都回想著當初提到五胡內遷時候的情形,還有的乾脆把小天幕關了,去找出那節課的錄屏回放投稿,邊看大天幕邊在小天幕上找。

——有了!

當時仙童的確說過,羌氐羯匈奴都離晉的都城比較近,但鮮卑可是遠遠的在北邊。

果然是下來的晚!

天幕上,李曉詩的聲音在繼續:“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後,決心要用文治來改變拓拔族的習慣和風俗,更大限度地去接受漢人的文化和生活習慣的等。當時他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要遷都,他要把都城遷到一個十分具有漢文化底蘊的城市——洛陽去。”

“北魏的貴族和上層統治階級裡大多都是鮮卑人,他們習慣了一直以來的習慣,也習慣了留在北方,都不太願意挪窩。”

李曉詩不太懂這種情懷,古人卻一個比一個懂。

還是那句話,葉落歸根,誰願意離開一直以來生活的土地?

“但孝文帝用了個小心機,他當時欺騙自己的部族,說要去打晉朝。但當時朝堂上的人不願意啊,晉朝不是一時半會能打下來的,可孝文帝一口咬定就是要打,而且不僅自己要去,還要帶著許多大臣和貴族以及他們的家眷一起去——大臣們以及人民和軍隊等約莫百萬人,跟隨他一路南行,隊伍中老弱婦孺很多,根本難以再繼續進行長途跋涉,又加上碰到大雨,許多人就去勸,說不能再走了,這樣下去是打不了晉朝的。”

“孝文帝一看,就說哎呀,確實打不了了。於是鮮卑的貴族們就勸,說咱們打道回府吧?孝文帝拒絕,說就地建城吧!貴族們不樂意,那孝文帝就又說,反正現在給你們兩個選擇,一,跟著我去打晉,二,就地定都。無奈之下,眾人只好在洛陽定了都。”

李曉詩對這個皇帝好感還是蠻重的,也不單單是因為課本記載了他的好事,可能與他的“親漢”還有著一定的關係:“孝文帝為了進一步深入學習漢文化,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就是要推行漢語,他要求年紀不到三十的所有臣子在朝中都一定要使用漢語,不許說鮮卑話,三十以上的學語言太慢就不做限制;而且還要求把服飾也進行大改革,拋棄原本遊牧民族的短打,換上寬衣博帶的漢服,代替鮮卑服飾;又把鮮卑人的姓氏都改成漢姓——”

她把課本往後翻了一頁,展示姓氏對照表給大家看。

“首先是他自己,拓跋改為元,所以拓跋宏又稱元宏,其餘的像是什麼,獨孤改成劉、步六孤改成陸、拔拔改成長孫、丘穆陵改為穆啊等等。”

“除此之外,他又大力推行與漢人聯姻。他自己就娶了清河崔氏啊這些的女兒,還給臣子們每人都安排了漢人媳婦,這樣的話不僅在朝堂上需要說漢話,回到家因為家裡的家眷是漢人,還得繼續說漢話——北魏孝文帝時期,漢族和各族的關係得到了大的緩和和交融。”

主父偃聽得心裡直嘖嘖。

好有覺悟的皇帝。

這種“漢化”行為和他們構想的也差不多了,但不一樣的是,拓跋宏是主動推行的,漢人在他們那裡佔據一個被動地位;而他們大漢現在在想的,是主動去進行這種融合,讓胡人來被動“漢化”。

李曉詩不是說了麼,民族交融,矛盾緩解。

那他們現在就做,提前化解這種“矛盾”,化被動為主動,在五胡十六國的“南下內遷”出現之前,從根源上杜絕其出現的可能,不也是好事一件麼?

什麼缺德,那就是陛下在帶有色眼鏡看他——嗯?什麼是眼鏡?

那得問李曉詩了。

那不,他們陛下手裡拿的那個盒子不就是麼,陛下兩天前收到的。

還是在絲綢之路時,她提起收到了未央宮卻沒給回禮的事,又加上正在雪山上,白茫茫一片刺得眼睛疼,她就約定回去之後給他們陛下弄一個“眼鏡”來。

……嗯,也確實送了,搞得陛下自從拿到後,有事沒事就愛帶著那個黑乎乎的圓圓眼鏡到處跑。

兩天時間已經出宮跑了兩趟了,嚇到不少人。

“雖然五胡十六國時期,民族關係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還是在趨於消解的一個狀態中,民族關係也逐漸變得和緩。”

“在北朝後期,我國北方初步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狀態。這也為之後的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奠定了基礎。”

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矛盾和激化,幾乎亡國滅種的人禍和戰亂,在後世的角度看,其實也不過是一個“整體上是消解隔閡”的過程罷了。

那些隱藏在文字下血淋淋的無數性命,那些飢者人相食、路上橫飛禍、千里無人煙的慘劇,只是史書上一筆淡得不能再淡的痕跡。

甚至從大層面上,這個時期還微妙地是有些“功大於過”的意義在的,因為它促進了各族文化的交融、促進了民族文化的發展。

——這是來自後世“史觀”的高高在上,也是旁觀者的宏觀博覽。

不能說錯,但理智之中、未免薄涼。

只有生活在當時的百姓、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百姓,才能深刻體會到這種輕描淡寫之中的悲痛與慘烈。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百姓們齊齊沉默了。

他們不想去認同這個結論,卻也不可避免地從這段日子李曉詩的“講授”中認識到了一些東西,或許她說的是對的——對於她生活的那個時代而言,對於一種……嗯、大的角度而言。

但他們不接受。

五胡帶給漢人的是血、是淚、是苦難。

他們可以被迫接受這種胡人南下和漢人“交融”的“和諧”結果,卻無論如何不能在發生這種事情後、還能從心底裡認同“這場交融是和諧的”的結論。

或許後世史書會認為他們的一時苦難換來的是千百年的大和諧,但,既然生活在當下、身為當事人,他們就有權利拒絕接受。

即便他們什麼也做不了,什麼也改變不了,但他們可以不接受。

胡人帶來的、他們會永遠銘記,會一直一直將這份苦難記在心中。

李曉詩接著做大總結,道:“這種北方地區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嶄新的活力,讓華夏大地上各民族人們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也為之後的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基礎。”

李世民心血澎湃,忍不住喜形於色:隋唐啊,隋唐!

等了這麼久,可終於要到了!

聽這麼久的天幕了,第一次從“課本”上聽到唐的字眼。

這怎麼讓人不激動?

李曉詩捏了捏課本剩餘的薄薄幾頁,向鏡頭那邊諸多位面中的觀眾們甜甜微笑:“這節課已經結束了,另外,七年級上冊就要講完了——我們最近都已經要期末考試了。下週就考,所以差不多的,這本課本的直播也要結束了。”

“不知道之後還能不能繼續直播了,如果不能的話,這恐怕就是最後一次啦。”

她笑出兩個小梨渦,合上了課本:“上節課我們介紹了南朝的一些離譜皇帝,北朝的還沒怎麼說呢,接下來就當做課外小知識,咱們聊一點北朝皇帝們的事情吧!”

“——我們班上有很多同學釐不清南北朝,那現在咱們就先來捋一捋這個吧!”

“首先西晉建立、然後分成了北方的十六國和南方的東晉、十六國後期又是前秦,這是相對應的;東晉再往後,是宋齊梁陳,統稱南朝;前秦往後是北魏,北魏分裂後化成了東魏西魏、然後東魏成了北齊,西魏成了北周,這是北朝。大家弄清楚了嗎?”

“隋的建立者是北周的人——”

李世民:……

不是,等等。

最後一次直播是什麼意思?

他這麼大一個大唐呢?

不講嗎??

如果您覺得《直播初中歷史從人類起源開始》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www.51du.org/xs/367757.html )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新增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