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言情 > 直播初中歷史從人類起源開始 > 章節目錄 第78章 78. 第七十八課 奇蹟

第78章 78. 第七十八課 奇蹟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如果要說長城,那我們還是應該從開始說起。”

跟著人群登上長城,李曉詩摸了摸城牆,說不出心中是什麼滋味。

那種似乎透過這石牆,真實觸控到了千百年前時光的感受。

雖然從車上一起下來的旅客有很多,但放到整個景點中,又顯得不是那麼多了。

比起平時在網上看到的“節假日來長城看人頭”,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許多人還沒放假,這裡的人還真算不上太多,最起碼比看升旗的時候密度要小很多。

這也讓李曉詩直播間時空另一端的觀眾們能夠正常看到長城,而不是人城。

小小發了會兒呆,李曉詩整整心情,擔起了一個負責任主播的擔子,開始解說。

“長城,在我們現在,又被叫做萬里長城——但實際上它全程長有兩萬多公里吧。”她又拍拍牆體的磚石,“長城也不只是這樣的城牆,它的構成還有那裡——喏,那邊的四四方方的臺子,還有其他的一些設施整體構成的,是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工事。”

“說到長城的修建,那得從西周的時候了,咱們的歷史上不是一直有個傳說麼,叫烽火戲諸侯,烽火臺好像就是來源於這裡……唔,如果我說錯了,那歡迎在彈幕指正,我會糾正的。”

她開始往前走,沿著這古老的文明,一路向前向上走去。

其實很多不瞭解的人一提起長城都會覺得,長城的修築耗費人力又費物力,平白讓人多服勞役,那些命人修築長城的皇帝和諸侯王們簡直都是不通人性,見不得人舒服,就想弄點奇觀出來——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現代的一些遊戲中,因為一個“奇觀”的概念,有了“奇觀誤國”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就開始藉此調侃,調侃華夏古代的一些皇帝們,特別是搞出了一些大工程的皇帝們,更是被大家調侃“奇觀誤國啊陛下”最多的人。

其中,又要數秦朝、秦始皇最上。

但秦朝的滅亡在秦漢部分已經分析過了,根本不是簡簡單單奇觀誤國能夠概括的,靈渠、馳道、長城,等等種種,皆是加重百姓們勞役的“罪魁禍首”,秦朝的滅亡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修築“奇觀”只是其中之一。

但如果拋開那些,只論這項工程本身——修建長城,真的只是因為“奇觀”嗎?

很明顯,當然不可能。

一個皇帝喜歡,建了也還能說是因為他喜歡這種“勞民傷財”的東西。

那如果兩千多年來一直有人在建造在維護呢?這就證明,它的存在是有著絕對的、不可忽視的作用的。

如今,不像之前只有在宣傳畫廣告頁以及電視上看,李曉詩親身站在了這個奇蹟上,想到昨晚臨時背下來的資料,她心中情緒翻騰。

撫摸著牆上的磚石縫,眺望著層巒迭起的山峰,李曉詩回頭,望向鏡頭:“華夏從炎帝黃帝時候開始、神農氏起,就進入了農耕文明,他們打敗蚩尤,推廣農耕。中原地大物博,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子民們越來越多的都被農耕文明所影響、不用與野獸拼命,填飽肚子不用靠天意,而且一片土地就能養活許多人,這樣的情況下,華夏腹地的子民們也就逐漸開始向農耕的生活方式轉換,獲得了安定,但同樣也失去了一些東西。”

“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種田的,像是更北邊的地方,就分佈著許許多多的遊牧民族,他們是大大小小的部落,都是靠老天吃飯的。”

“在吃不飽飯、甚至生活不下去的時候,鄰居依然能夠豐衣足食,那麼他們會做什麼呢?搶劫。”

“所以他們會南下來劫掠,但是華夏自古以來的王朝,基本都是建立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之上的,所以這些統治者們就會自發地想辦法抵禦那些強盜鄰居。”

“所以,就有了長城這種東西。”

“長城,本質上就是用來防人的。在一開始,基本都是拿來防北邊的鄰居的。”

李曉詩歪歪頭,四處打量了一下,然後走近幾步,壓低了聲音,“不過古時候的‘強盜’們,現在都是一家人啦,不能說這些的,我們有些同胞還會說——‘看漢武帝打匈奴看得熱血沸騰,然後發現我們就是匈奴’,哈哈……這就是時代不一樣了嘛。”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咱們現在看到的長城是這樣的,而且大家提到長城就少不了要說始皇帝那時候的‘勞民傷財’,但其實不是的。秦朝的長城是那種,基本算是原地取材搭起來的,就是一道拔起來的坎,現在去看基本都是些石頭啊之類的壘起來的,和明長城這種規模的是完全不一樣的——但又有人在看了秦長城後會產生疑問,說,這樣的‘長城’,能防得住什麼?人隨隨便便就跨越了呀。”

李曉詩搖搖手指,又點頭:“那麼長城究竟能防住什麼呢?答案是——馬。”

除了真正什麼也不懂的老百姓、和不被允許瞭解外事的深閨婦人女子,其他的觀眾們多少都知道點這答案到底是怎麼來的。

確實是防馬。

無論是什麼樣的長城,人其實都能翻越,但……馬不能。

“可是他們不能把馬放下,自己翻過來搶嗎?”有小孩不解地望向身邊的大人。

大人也不太懂,於是撓撓頭,“搶了背不回去?”

秦。

“為什麼匈奴人會給中原王朝的人帶來困擾?”

扶蘇笑著給弟弟妹妹們剖析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有馬,他們是遊牧民族——可以搶了就走,中原的人追也追不上。”

他道:“按照李曉詩剛剛的概括,華夏是農耕文明。那……原來的這裡,就沒有生存著以遊牧放獵為生的人麼?有的,只不過是被農耕文明同化了。那如果,匈奴人放棄馬匹,隻身翻過長城……”

“那他們就變得和中原人一樣了!”一位公主高興地答。

睡飽了,一大早來到軍營的霍去病也在跟幾個年紀比他大點的新兵嘮嗑。

“而且論地上作戰,咱們還能比他們弱?他們馬都沒了,周圍駐紮的軍隊哪個不能把他們給滅了。”

華夏的大軍,自古都一直是以步兵為主的。

“而且啊,有了長城還不止只有這麼點作用呢。”

原本沒有長城的時候,邊境線那麼長,哪裡都有可能成為被劫掠的受害地。

但如果,長城蓋了起來呢?

鄰居們想要下來劫掠,又想搶完就飛快撤退,那就只能去挑沒有長城的地方,與此同時又要繞遠路又要浪費軍力——而如果他們選擇破壞某一處的城牆,直接騎馬帶兵進來,那也更好說了。

首先,破壞城牆就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就足以讓駐軍反應過來。

而如果沒能在他們南下的時候攔住,等他們劫掠完撤退的時候呢?援軍也總該到了吧?

包圓了呀這不是。

再者,長城也不僅僅只是防馬、攔人這麼點用處,它的戰略意義極其重大而深遠。

如果沒有長城,那邊境每個地方都要駐軍,需要耗費多少人力物力?哪裡養得起那麼多兵?兵全拿來防北邊嗎?

但有了長城就不一樣了,像是烽火臺這種設定,完全可以在關鍵的部分駐軍,不用處處都留。

如果什麼地方有了入侵,那長城本身也可以作為一個步兵運輸的天然道路,能夠進行快速支援——再不濟,也能把救援訊號及時傳遞給其他地方的駐軍。

這樣省下來的,遠遠不止明面上的駐軍數字,還有養這支軍隊需要的錢糧等重要物資。

一年如此,年年如此,那能夠省下多少?

比起建長城時付出的役夫們,這一道長城,又能多活多少百姓?

所以說,長城之功,功在千秋。

這是很有必要建的。

不止古代的將軍們、帝王們,現代的專家們也同樣這樣認為。

像長城這種防禦工程,完全就是一個收穫遠大於付出的東西,它帶來的要遠高於這個國家為了它而投入的。

可李曉詩說不出這種話。

長城很偉大、很偉大,是華夏文明的具現之一。

但,她不想以此“千秋之功”為古代的統治者們“找藉口”,也不想以此“利大於弊”去合理化百姓們在修建長城時所受到的苦難。

在技術遠遠達不到現代“高樓大廈”隨便蓋的古代,讓老百姓們徒手去一磚一磚、在各種崇險的地方建築長城,毫無異議是一件極為痛苦的事。

就說現代,有些地段的長城要是想參觀還得帶安全繩索呢,坡度都能達到接近90,那在建的時候,又會犧牲多少人?

更何況朝廷徵發他們來服役,也不一定會給吃飽喝足,連最起碼的吃飽喝足都不能滿足,又談什麼功在千秋?

李曉詩補充了個小知識:“遊牧民族不劫掠的時候,也就會來做交易,就是一些貨物交易之類的。”

“在戰國的時候,他們就會來做生意,那時候國家多呀,他們對哪個國家的價格什麼不滿意就完全可以換其他國家,就這樣佔據著貿易的一部分主導權。但是……”

但是?

觀眾們豎起耳朵,有些不知道李曉詩想說什麼。

“但是在秦朝一統後,壞壞鄰居們就傻眼啦……!”

那可不就是傻眼了麼,中原那麼多家成了一家,沒了價比三家的餘地,但鹽這些又都是生活剛需,沒有的話是真的會死人的。

——再加上,秦長城起了。

大大小小的部落想要劫掠中原,那成本會高到難以想象。

“所以,在這種趨勢之下,小部落沒辦法劫掠,這些鄰居們不得不被迫開始整合。而後來匈奴的冒頓單于更是直接一統了草原,匈奴空前團結,也才有了之後的白登山之圍,才有了之後匈奴和漢的數百年對立。”

換個角度,誇張點說,簡直可以說是長城在北方遊牧民族的統一中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它的出現一力促成的這種統一。

一道長城所影響的,遠不止是一個國家和政權這麼簡單的事。

它是奇蹟,它給華夏民族帶來的影響也是在建造之初所難以估量的。

“在我們的歷史上,總共有過三次大規模修長城的記錄。一次是秦始皇時期,他把戰國其他幾個國家修建的長城都連在了一起,全長八千多里;然後是漢朝,衛霍擊破匈奴、也為了保護新興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也下令大修長城,漢長城全長一萬多公里,也是‘萬里長城’的由來,是我們華夏古代最長的長城。”

“第三次嘛,就是咱們站的這個地方了,這是明長城。為了防止被趕走的蒙古殘餘勢力反擊,洪武皇帝下令修築長城,後來又有女真人崛起,所以明朝一直在修。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長城遺址,也很多都是明代長城的遺址。”

翻過一座小坡,李曉詩站在上方眺望了一下遠方的山川,深深吸了一口山間的空氣,寒氣冰涼涼的,恰好衝了她這走走爬爬帶來的熱意。

“看,如果往南——過了這道長城,再往南去,就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了。在平原上,騎兵的威力能有多大。騎兵和步兵對打的勝算,就連我都能想象得到了。”

“如果沒有長城、如果長城被攻陷,那麼,中原,就會徹底成為一個跑馬場啦。”

“華夏的人民和王朝,想要獲得安全,想要不被滅族,想要存活下去,那麼第二條防線……唔,就只有靠長江了吧?”

東晉、南朝……以至南宋,無數的人都沉默著。

李曉詩沒管他們,她繼續說道:“之前我們也說了,長城其實不僅僅是用來抵禦北方鄰居們的,它在不同朝代,作用也都是不同的,雖然大家都在修,但目的卻完全不一樣呢。”

“那我們接下來可以聊聊各個朝代修長城都是為了什麼。”

擦擦汗,李曉詩放慢腳步,慢吞吞地走著,嘴裡道:“西周時候,是為了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除了防外,還要互相防禦,所以很多都在邊境上修建了長城。秦趙燕更是同時修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長城。”

“等到秦始皇的時候,他把內部互相防禦的長城都給拆掉,又派蒙恬把匈奴人打跑,然後連線其他國家們修建的抵禦北方的長城。過秦論中……唔,過秦論……哥哥,那句話是什麼來著?”

李珉揚聲:“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李曉詩:“對對對,就是說,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都不敢南下牧馬。所以這是秦長城的作用——就是為了抵禦北方胡人。”

“漢和秦是差不多的,我們之前一直說漢承秦制,其實不只是在開玩笑,除了沿用的制度、漢朝在其他很多方面也都跟秦朝不謀而合。漢長城也是為了抵禦驅逐匈奴,不過得再加上一個保護新開闢的絲綢之路。”

“到了隋朝,隋文帝——這個還沒學到呢,我也不瞭解這位皇帝這個朝代,這只是說長城哦!到了隋文帝時候,他從剛建國,就十分重視邊防,重視長城。”

“咱們腳下的明長城,分了很多部分,不止一道城牆,還有很多其他的建築,真正做到了‘邊防重工’的程度。明朝時候有蒙古韃靼瓦剌女真等各種威脅,所以無論是初期還是中後期,明朝從來沒有中斷過對長城的修繕和建築。真真正正做到了兩百多年來一直在建、一直在抵禦外敵,鐵骨錚錚。”

“然後說說清朝吧,清朝的長城……”

李曉詩頓了一下,語氣有點一言難盡,難得噎了噎,“我看到他們說……”

朱元璋正沉浸在“鐵骨錚錚”大明中,突然聽到李曉詩頓住,又聽她說的是取代明的王朝,不由一撇嘴。

清什麼清,清咋的了,難不成在這種事上還能作妖?

別以為他忘了,這兩天看的電影,講的都是他們末期的事……廢物!

怎麼能給打上門來的,還那麼欺負?!

李曉詩“嗯”了一會兒,道:“清代的長城,好像是對內不對外的。”

劉徹:?

什麼意思。

難道是像戰國時候那種互相防備的嗎。可是清不應該是“大一統”朝代麼,還怎麼對內?

李曉詩:“他們說,清朝的長城,是對內鎮壓農民起義的,也是許多農民起義利用的。所以它的存在是很……嗯,作用很單一。”

對比明長城,既在軍事上抵禦外敵入侵、又在政治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還在經濟上促進邊疆經濟和平繁榮發展——既保護了人民和國家的安全,還保證了華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和平交流,清長城簡直可悲又可嘆。

它的存在似乎只是為了那一場又一場的起義、一場又一場血腥的鎮壓。

朱棣:?

啥玩意兒?

李曉詩卻不再說了。

一來她瞭解的也不多,基本都是網上隨處可見的資料,二來她也確實沒學過那麼多,所以對於這部分內容總歸是有點沒底氣的,把自己知道的告訴大家就可以了。

她休息夠了,又加大了步子,往前跑出好幾步,才回過頭:“——咱們今天一起到長城了,所以大家都是好漢啦!”

說完,她又想到什麼,忍不住嘿嘿,眼睛都眯了起來:“有人說,現在帝都的鐵人三項是,升旗、故宮,和長城,現在我們剛好都體驗了。”

“所以,現在我也是鐵人啦!”

如果您覺得《直播初中歷史從人類起源開始》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www.51du.org/xs/367757.html )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新增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