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生頻道 > 少姝的山水 > 章節目錄 第244章 第36章 允許一切發生

第244章 第36章 允許一切發生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尹毅這時正羞慚得緊,苦無地縫兒去鑽,聞言忙躬身答道:“尹毅愚魯,不堪造就,攏共修習了還沒幾日,豈敢承蒙師父與大師金獎,能投在師父門下,已然感篆中懷,也不知是小人幾世修來的福氣了,我也不敢痴妄達到多高的武學境界,但能明心養性,祛病強身,便足矣!”

“真是實誠孩子的心思,你能這樣想很好,量力而為即可。”思霄愛憐地在徒弟肩背上拍了拍,以示對他的褒揚,“行遠自邇,安穩踏實地做好了每日的功課,長遠必有獲益。”

(行遠自邇: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是走遠路必須要從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一步步前進。)

尹毅自是諾諾應命,深記師父所囑。

“少姝姐姐,尹毅哥才剛說的什麼‘反’呀,‘道’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阿圓這孩子跟著少姝久了,不免也學得一樣好問決疑,親見大和尚對尹毅嘉許不已,他又趁機來求教了。

“反者道之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啊,天下的萬事萬物實非一成不變的,且多會向其反面運化,如此往復。”少姝仔細回憶了舅舅給她作出的闡釋,儘量用小娃能夠會意的方式回答。

“反面?哪個反面?”

“如何跟你解說呢,你看啊,人看到福就會想到禍,看到好就會想到壞……”

“黑的反面就是白。”阿圓順嘴接茬。

“還有善惡相對。”匐勒也湊了過來。

“對嘍,認為‘我’是善者,則‘彼’便是惡者,不就是正反兩面嗎?然而,萬事萬物沒有一成不變,如果你看到了正反之間的轉化,嘗試著去反著看,反著想,反著做,便可感應道之執行。”

“執行……”匐勒重複道。

“日月執行,一寒一暑。”少姝道,“正是天地間週而復始地運轉之道。”

(“日月執行,一寒一暑。”句:出自《易·繫辭上》,也是該詞出處。)

“既然是感應,那所你說的‘道’,是眼睛看不到的麼?”

“當然,何止是看不到,乃至於只可意會,而不可意傳,然則,何以謂‘道可道,非常道’呢?”

(“道可道,非常道”句:出自老子《道德經》開篇之句,意思大約是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就不是永恆普遍的“道”了。老子破天荒提出了“道”這個概念,作為其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人們可從歷史的角度來認識,也可以從文學的方面去理解,還可以從美學原理去探求,更應從哲學體系的辯證法去思維。)

懷疑少姝揭出的迷底是進入了又一層的高深莫測,阿圓迫不及待地追問:“感應道之執行,會怎樣?”

少姝誇張地托起一隻胳膊,好像託著什麼虛無之物,答道:“唯有感應且遵循了大道的人,才會切實自如的揮灑力量,到底作些事情出來。”

“什麼什麼?”匐勒如墜五里霧中,眸光空洞迷惘,眉間也出現了極傷腦筋的兩道褶皺。

“我還是沒弄明白。”阿圓也覺得越來越糊塗了,直言不諱要求道,“姐姐能再說得再淺顯曉暢些嗎?”

“這個——”

少頃,他倆見少姝拎起了裝水的葫蘆,有板有眼地打起比方來:“且換說這水好了,它可供人炊飲灌溉洗漱等等,是善吧?”

“是善。”

“但它如果在某種情形下不斷地彙集壯大,進而成了挾裹一切的洪流,侵襲沖毀鄉民住地,那便是惡吧?”

“當然是惡了,沒毛病。”

“你們瞧,善與惡這種相對的區分,是人心給水下的定論,而水本身呢僅僅是水,無論是涓涓細流,亦或洶湧巨浪,都是水的‘本來面目’,毫無區分,你們能領略感應到嗎?”

“我的天,事情還能這樣尋思啊?”阿圓立刻瞠目不動,此時此刻,他原本那黑白分明的世界開始漸生動搖了。

“山上長大的孩子們,打小便追捧大禹治水之事,百聽不厭,每逢上巳節,務須隆重拜祭方完,可有誰留神想過,為何獨獨是大禹會成功哩?”

匐勒與阿圓面面相覷,老老實實地一起搖頭。

少姝笑了:“追根溯源,他並沒有把水當作務必克敵制勝的對手,一切是在他真正明瞭水的面目之後才完成的。”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大禹確是領悟了大道之人。”思霄適時品評道。

“思醫師說的什麼?”阿圓覺得動聽而神秘。

少姝細緻耐心地為他說明,這是《莊子齊物論》裡頭的一名話,意即沒有“彼”就沒有“我”,反過來,沒有“我”,“彼”也無法得到呈現。

(《莊子齊物論》:莊子認為萬物都是渾然一體的,並且在不斷向其對立面轉化,因而沒有區別。“齊物”的意思是萬物齊一、等同,即一切事物之間沒有什麼差別,世間沒有是非、美醜、善惡、貴賤之分。)

思霄清了回嗓子,又準備開腔了,趁此機會,索性將反者道之動的內涵加以延伸開來:“阿圓吶,少姝與你已然羅列了不少相反對立的‘彼’與‘我’,或可概括為‘善’與‘惡’,須知,所有以相反對立呈現出來的兩面,不過是表象而已。人心慣以接受是非分明,導致了愛憎分明,迷己逐物,固執的追逐一面,排斥甚或不允許另一面發生,這便升起了‘成見’。我們不妨再往深處想想,沒有了光,亦不會有影,這些貌似對立的雙方皆如陰陽般相輔相成,是無法分離的一體,因此上,你無須拘泥於任何一面,不然的話,那可就什麼都沒有了哦。”

佛圖澄連連稱是,亦有感而發:“在佛道里,善與惡可指任何對立之兩端,迷己逐物的‘執著’,說白了,是人的一廂情願罷了,殊不知想到什麼就要什麼,正是苦痛的根源,求之不得,實苦;既得之後,亦苦。如陷泥沼,無法自拔——受此所限,看不到世界的本相,道也就無從向人顯現了。”

(執著:原為佛教用語,指對某一事物或某一信念極強的渴望,無法釋懷,為達目的不惜一切代價,不能超脫。後來指固執或拘泥,也指堅持不懈。)

思霄微微一笑:“古來儒者修身,旨在‘明明德’,清明道心人人皆備,只是暫時會被遮蔽,唯明德重新生現,方能透徹森羅永珍的本來面目,若一生耽於執著自苦,終不免走火入魔,所謂過猶不及是也。”

(明明德:出自儒家經典《大學》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第一個“明”是動詞,是彰明、弘揚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形容詞,意謂“光明的”;連起來是說,人要弘揚內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被奉為儒學三綱。另外,莊子在《齊物論》中也提出了“以明”的方法,即超越自我成見,跳出是非來看問題。)

(森羅永珍:道家術語。森,如森林般繁密;羅,如網洞般排列。指宇宙天地間各種事物展現出的萬千氣象,形容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出處自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長沙館碑》:“夫永珍森羅,不離兩儀所育;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

(過猶不及:出自孔子《論語先進》,意指事情做過了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尹毅試問:“那麼,是否痴迷標榜於是非善惡之人,多是成見作怪,而並非其人掌握了什麼真知灼見?”

“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須得小心,其用意,不是自欺,便是欺人。對了,恰是阿圓說的掛羊頭,賣狗肉!”

聽過少姝的註解,大家同時放聲大笑。

“認定有最好的,那必定有最壞的,若是沒有了最好的,相應地也就沒有最壞的了。”阿圓說完,不禁訝異於自己竟能編出像樣的順口溜了。

“唔,沒有最好,沒有最壞,只有最不壞。”尹毅感觸良深,“挫魔人內心的,往往是很多自以為是的看法,要反轉過來不容易啊。”

“反者道之動,允許一切發生,——當然,不允許也不是由我說了算的——如此便可感應大道了?”匐勒到底是粗粗地理出點眉目來。

少姝粲然,用力地一點頭:“正是,消除成見以歸清明,從‘我要這’‘我要那’的執著中拉拔出來,將自身視為與萬物一體的當中的一個,與萬物的生生滅滅並無不同,這正是莊子所言的道通為一,達於齊物之義。”

(“道通為一”:出自《莊子·齊物論》,意思是千奇百怪的各種事態,從道的意義上講都是相通而渾一的,恰如陰陽需要有對立的存在才能存在,與其他中國古代聖賢相比,莊子似很強調“通”的概念。)

如果您覺得《少姝的山水》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www.51du.org/xs/368609.html )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
新增書籤